我们在世间行善之难
我们在世间也确实觉得行善挺难的间行。第一难,间行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外部的间行环境,好像大家都在玩心机,间行都在玩手段,间行都为了利益、间行权势在竞争;你谈一些本来意义上的间行善,大家都不瞧在眼里,间行好像得不到什么利益。间行都有这么一种风气,间行自然受影响。间行 然后就是间行自己内心的障碍。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一个我执,间行有一个身见,间行所以自私自利是间行与生俱来的——叫做俱生我执。这种俱生我执又夹杂着厚重的贪、瞋、癡的烦恼习气,所以就使得我们内心这个恶的一面力量大,善的一面还很微弱。 如果这里得不到因果法则的支持——这种理论支持,以及佛菩萨的加持,以及圣贤教育的熏习的话,一般我们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是恶的一面。所以要去一心向善很难,你做个善事都充满着内心很多的冲突。要是古人做善事他很自然,比如说他随手拿个筐子,在路上捡得那些破瓷器呀,破瓦呀,破玻璃呀——都会捡起来,然后装起来。为什么?怕伤害到人的脚。有字的纸都会捡起来:惜字纸,保护字纸。他就会自然而然去做;大家也认同他,不会笑话他。 那你现在去做善事,好像都怕别人笑话。一个自行车倒在路上,你想去扶一下,都有心理:「哎呀!这个自行车我去扶,别人会怎么看我啊?别人是不是说我要出风头啊?再加上这个事情别人不做,为什么我去做啊?」等等,他内心都有这样很多的障碍。所以就使得这个举手之劳的善行,他都很难去做。 目前为什么整个道德的风气需要一种道德、因果的引导?有道德、因果的引导,才能把这微弱的善调动起来。但是现在是以利益作导向,一切都是功利,都是竞争。在这种风气之下,他善的一面就被压抑住了,那恶的一面起来了。真是都充满着那种机心、那种瞋恨、那种不择手段、那个把对方干掉的心理。 你看抓了很多黑社会的,说是黑社会——其实有一个被抓进去的,现在有一个很着名的律师跟他做辩护,说他并不是黑社会的头子。因为这个人他是做了很多恶事,但是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如果别人妨碍了我,我就要更厉害地对待他。他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手段就显得非常残忍。但是你说他构成了黑社会什么的,倒好像证据不足。他就是这种人:谁挡着我,我要严厉地制裁他,严厉地对待他。 他代表社会上一种在竞争压力当中人性恶的一面极大调动的情况。所以商场如战场,政场如战场,你说活得苦不苦?既然都要像狼一样,那狼与狼就是相互撕杀的。「如果我要像羊一样,我就完了。我不能像羊一样啊!原来就是一只羊,我也要变得像狼一样。」 所以现在还真的是很麻烦,在目前,中国社会没有这种宗教的、因果的、轮迴的深入人心的教化,这种道德的滑坡甚至道德的沦丧将会加速度。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理解。正因为深信因果不足,所以平时呢,做点小的好事—— 布施了一块钱,也要向人说一遍:「你看我今天做了好事,我布施了一块钱。」说了一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表白一下,炫耀自己。这些都没有积阴德的概念,都是在外面做文章。你看有些企业,它也好像做点慈善事业,到一个孤儿院捐一万块钱,还得让所有的孤儿都出来跟他拍照——跟他搞宣传。 这不是在外面做手脚吗?就完全没有体会儒、佛大圣大贤苦口婆心讲积善积恶的因果报应是在什么层面上建立的。没有在自己内心深处把这个知见确立起来,没有融化在血液当中,没有自觉地落实在行动当中,没有行阴德的概念。这个知见不能确立,于是他就觉得行善没有什么滋味,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很孤立,也就放弃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一)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一)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五)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 阿弥陀佛梦中加持,伤口脓疱居然全部消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诠论】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五)【注释】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四)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
-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一)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随机阅读
-
-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一)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二)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二)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
- 有欲便有苦,无慾则无苦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八)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 广置义田的顾正心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五)【注释】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九)【注释】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
- 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之法,全是自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九)【注释】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七)【注释】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三)【注释】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楞伽经的由来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六)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