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问:法师,菩萨经典里面讲,为何有很多都已经是还求大菩萨了,他们为什么还要去求生极乐世界呢? 宏海法师答:佛在《无量寿经》中确实在介绍与会来宾的生极时候列举了三位最着名的大菩萨,普贤菩萨,乐世妙德菩萨,菩萨慈氏菩萨。为何 为什么把普贤菩萨列在上首位?《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还求普贤的生极行愿是一切菩萨的行愿,普贤是乐世一切如来的长子,这是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圣言量明文告诉我们的,就等于说一切菩萨修的为何行,发的还求愿都要跟普贤菩萨步调一致。所有的生极菩萨行普贤行的时候,如果在登地以前,乐世叫做「位前普贤」;登地以后,正在行普贤愿的时候,到成佛之前,叫做「位中普贤」;成佛了以后,回过来不捨众生度化众生,叫做「位后普贤」。 那么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带领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行愿品》中说:我今迴向诸善根,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可以说所有的菩萨行都离不开普贤行愿十大愿王。 位居其次的妙德菩萨大家就更熟悉了,妙德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又叫做妙德、妙首、妙吉祥。妙首代表信心,一切万行必须以信为万德之首;妙吉祥代表他的行门;妙德表的智慧,了了见佛性。文殊菩萨既是诸佛之母,又是诸佛之师,还是诸佛法王子,普贤、文殊跟释迦牟尼佛统称华严三圣。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现前的时候,问末法时期众生应该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告诉他,末法时期应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给他亲传这个法门,这是文殊菩萨。 再来看慈氏菩萨,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翻译叫做无能胜。什么叫做无能胜呢?就是过去他修慈心三昧,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他的慈悲。《无量寿经》把慈氏菩萨列在普贤、文殊菩萨之后,就说明把无量寿法会的内容全部嘱託给弥勒菩萨,让他在龙华会上继续流通,摄众生归于净土。 这里列出来这三位大士,大行大智大慈,具足了这样的功德行者,才是直入净土之机啊。上首菩萨已经到了等觉之位,候补之位了,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三位大菩萨后面还加了一句「此贤劫中一切菩萨」,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这句话囊括了多少菩萨? 我们现在处于贤劫,过去劫叫做庄严劫,未来劫叫做星宿劫,每一劫里边都有一千尊佛出世,我们贤劫里边第一尊佛叫做拘留孙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弥勒佛是贤劫的第五尊佛,贤劫里边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从拘留孙佛到释迦佛包括弥勒佛到最后的韦陀菩萨成佛楼至佛,他们成佛的国土里边,随他们的教法所度化的所有的菩萨,都称之为「贤劫中一切菩萨」,大家想有多少菩萨众来听闻无量寿法会。 为什么这样身位的菩萨还有必要求生极乐净土呢?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边就点过,为什么?因为不离见佛,时时刻刻能见佛;不离闻法,在在处处能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亲近供养众僧就等于说佛也是大罗汉,僧里面的僧王嘛。这样的话,才能速疾圆满菩提,为了快速成佛,还得借弥陀之力。只有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保持辅佐他的菩提心不退,否则菩提心念念都能退。 所以大菩萨们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圆成佛道,保持他的纯真菩提心不会退,速疾成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往生到净土还有没有第八识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一)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
-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轮迴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迴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六)【讲义】巳二 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 随机阅读
-
-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二)【讲义】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