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以一句佛号念诵听与本愿相应

印光大师根据《楞严经》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句佛方法,提到二个念佛的号念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诵听

以一句佛号念诵听与本愿相应

都摄六根就是本愿:「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句佛成就我们的专注力。我们讲到本尊相应,号念我们这一念心怎么跟阿弥陀佛相应呢?当然主要是诵听「以名号为所缘境」,就是本愿说这个心中的名号,我们要相信这句名号,句佛名以召德,号念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诵听功德。

那我们这一念心,本愿怎么跟弥陀名号相应呢?这当中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句佛念。号念「念从心起」。诵听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这个佛号不是从心念的深处生起,而只是从嘴巴生起。他很随便就把这个佛号念出来,他心中依旧打他的妄想。

换句话说,你这个佛号的根源,不是来自于你内心一种皈依的心,那这个佛号不能成就净业,因为你佛号最初的根源不对。这个佛号不能只是从嘴巴生起,要「念从心起」,要从你内心深处,那一念至诚的皈依的心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诵。「声从口出」。你内心当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声相,没有一个明确的所缘境。这怎么办呢?靠着嘴巴的震动,把这个佛号的声音给创造出来,声从口出。

当然有时候念佛有时候止静、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出声是比这个不出声好。因为你出声,有一个明确的声相,你取这个所缘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经常出声,久则伤气,有这个问题。念半小时还好,念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念太久就不行。怎么办呢?

之前黄念祖老居士,他提出一个办法叫作「金刚念」,这嘴巴要动,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乃至你止静的时候,嘴巴动。从嘴巴的震动当中,冥冥当中会创造一种声相,但是他没有声音,声音在唇齿之间。所以第二个「声从口出」,我们也可用金刚持,在止静的时候用金刚持。

第三个,听。「音从耳入」。你前面所创造的声相,要把它听回去。有时候我们参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号,一百多个人在念佛,在这个大殿当中有一百个声相,这怎么办呢?我取谁的佛号呢?这当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够听你自己佛号的声音。

就是你这一念心现前的时候,面对一百句的佛号,当然一百句佛号有通、有别,合起来那是一种声音,但是详细的分,有各式各样高低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去排斥其它的声音,但是你只能够去听你的声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去听别人的声音,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随境转。因为你听其他人的声音,心是向外攀缘的。但是你听你自己的声音,那是「反闻闻自性」,那是「迴光返照」。这二个方向是不一样的。其它的声音可以帮忙,旁边的声音可以当啦啦队,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缘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声相。可能它大声,可能它小声,甚至于是金刚念,都没有关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从内心当中生起、从嘴巴里面震动所创造的那个声相,把它取到,这个就是所谓的「听」。

那这个佛号经过这三个次第,「念、诵、听」,以后,这叫作你跟弥陀相应了。

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还不是强调「观想」、「观像」,一般的本尊相应,你看密教,它一开始修中观、唯识的一些显教基础;到密续的时候,那就是需要修本尊相应了。本尊相应,身口意三密相印:身结手印;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圣号;而意要观想,它要观想的,观这个本尊的身相。

但是因为这个弥陀名号的法门,它是跟「本愿相应」,弥陀在本愿当中,他就明白的咒愿:信、愿、持名就可以相应。所以它不必涉入观想、观像,这是它特别的地方。你只要能够把这个佛号,念、诵、听,经过三个次第的运转,你就能够跟本尊相应,就是这样的一个特色,这个叫都摄六根。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