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4>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今天如果来听经闻法的套番回去她老公就问她说,你今天去听慧律法师演讲《楞严经》,楞严是经第听到什么。我听到贫穷、套番下贱,楞严统统是经第,无一处不是套番,不知道在念什么。完全一头雾水。 4、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统统是见啦。就这样,你如果看得懂,我就服了你。 5、就是这样子。如果了悟了,悟明心地,那这个就简单,没什么不得了的。说:四义成就,汝复应知,什么叫做四义成就。意思是说:这个见精离于四缘,就是离明、离暗、离空、离塞,也就是见性离外在的缘,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四义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这四种义理,也就是说:见性无关于明、暗、空、塞,这个四种义理很清楚了,你这样就能够成就离缘第一义谛。 1、见性离缘,也就是见性离一切外缘,不需要明、暗、空、塞,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底下更高,要显出离见第一义谛,这个就是佛,完全是大菩萨的境界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这个有多重解释,从圆瑛法师的讲义先讲。 2、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个就是真见,第二个就是妄见,当真见见到妄见,体悟妄见本空的这个时候,见非是见,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所以,一跟三都是真见,二跟四都是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就是当真见见到了妄见本空的那个时候,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个真见的能见之性,犹离一切,[离]就是离一切九法界之见,因为九法界都是能所不断,所以叫做见犹离见。 3、就是真见的能见之性,是犹离一切九法界的妄见。也可以这么解释:真正的能见之见性,犹离见精之自相,底下离这个见,就是妄见,是指还没有升华到究竟真见的时候,那个见性叫做见精之自相。就是连这个见精仍然有微细的能所,那个见精仍然带有少分的妄,那个时候,微细的能所不断的妄见。 4、所以,见犹离见,就是真正的能见的见性,是犹离一切微细的见精能所的这个自相。见不能及,就是九法界一切的妄见,没有办法达到,这是第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个见是亲见到能见之性这个时候,亲自下功夫去见到、亲见到能见之性;第二个是指见性,当一个人加功用行,亲自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所见到的见性,见非是见,这个时候亲见到的见性,非是见,还不是真见。见不是见是说:当他亲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此所见到的这个见性,还只是见精,还不是真正的佛的见性,究竟义的见性。佛的这个真正的能见的见性,是离一切妄见的。 5、见不能及,是九法界的有限的见所不能达到的。九法界的见性,都是有一个限度,因为他有我执、法执,把自己框在这个执着的角度里面。《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4>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4>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有些人念《地藏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 《楞严经》第十六套:?42>(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六套:?10>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42>(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31---33慧律法师主讲
- 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7>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7>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2>
- 《楞严经》第十六套:?32>五十种阴魔
-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 《楞严经》第十六套:?48>(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5>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1---3慧律法师主讲
-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10---12 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1>
- 《金刚经》分段贯释——净土究竟分第十五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