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31---33慧律法师主讲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一,多罗31---33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2、法师主讲:慧律法师主讲。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138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阿跋 3、多罗我们水陆刚结束,宝经那么由于法师大家都非常辛苦,慧律还有这些护法居士世界各地都回来,法师还有这些义工尽心尽力,主讲完成了这个缘起,楞伽师父在此一并地感谢,无法一一念出。我们今天要上课。 4、我们上次讲到137页。138页经文:【支句非支句(73)。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74)。 5、禅句非禅句(75)。迷句非迷句(76)。】【现句非现句(77)。 1、护句非护句(78)。族句非族句(79)。 2、仙句非仙句(80)。】【王句非王句(81)。摄受句非摄受句(82)。 3、宝句非宝句(83)。】这个“句”就是“法”的意思,或者是法要。“支”是指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七觉支法,其实是缘起空无自性,佛说七觉支法当体即空,因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切莫著一个七觉支法。佛说七觉支即非七觉支法,即名七觉支法。 4、巧明处句,这个“巧明”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创造,因为这个世间人,有种种的创造跟著作,所有的世间人都贪著其所创造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他们还去登记,有版权的,这版权还不能够剽窃,或者是复制,跟佛法不一样。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法,只要有因缘,大家都可以学。所以这个巧明处句,也就是世间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涵盖一切世间的创造,这些是生灭的,所谓工艺、技术、学问其实它是世间的智慧,不称为出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叫做解脱,世智就是世间人比较聪明的,学问比较好一点,技术比较好一点,科技比较强一点,工艺比较好一点,有的会绘画、有的会歌唱,就创作一些歌曲、画画、科学等等或者日常电器用品,所以这个叫做创造巧明处句。 5、佛所说的工艺、技术、学问,这些世智创作出来的东西,它当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无自性,并没有真正的所谓的工艺、技术、学问永远的这种东西,所以叫做“非”,“非”就是叫你要遣除,就是不著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佛说人类所创造的工艺、技术、学问巧明处法,当体就是空,因为它空无自性,方便说叫做巧明处法,就是巧明处句,也就是佛说巧明处句,即非巧明处句,是名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这个“禅”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任何一个修行人接下来这一句,你一辈子都要背起来,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不管你是放生、不管你是吃素、不管你是行住坐卧,不管你是法会、朝山、持咒、念佛,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佛三昧就没有正法,换句话说,一个人,真正学佛的人,是一定要把这个心调和到无所住,完全在定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31---33慧律法师主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如何在寺院诗意地蹲茅坑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五)【讲义】辰二众生相续(分三) 已初六妄成就 二四生感应 三结成相续 今初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轮迴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迴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随机阅读
-
-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三)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丰子恺的牛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一)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九)严净毘尼者:毘尼戒律之总名,此云善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樑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