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两种过失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不求菩萨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生净由邪师恶友的产生误导而退堕大乘。你容易遇到邪师恶友。两种发了菩提心,过失你真的不求要成就佛道,但是生净你所接触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今天跟你讲一句话,产生明天讲一句话。两种这个法就是过失一种名言,名言的不求熏习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模式。我讲实在话,生净大乘的产生思考模式是很难建立的。我们很容易生起人天的两种思考,反正我就是过失断恶修善;我们也很容易生起小乘的思考,我就观一切法空。我们很容易生起单向的思考,但是,你要生起双向思考:我要无住又能够生心,又生心又无住,又要「犹如莲华不着水」,又要「又如日月不住空」,非常困难。菩萨种性很难生起,非常容易失掉,因为他这个概念思考太难了。你生起的时候本身就不坚固,外面这些小人物又说三道四,就把你给误导了。 所以你很容易遇到邪师恶友的误导,退堕大乘。这是第一个过失。 第二个,颠倒善果的诱惑,破坏胜德。什么叫颠倒善果呢?菩萨因地的时候修智慧也修福德,你也布施、持戒、忍辱,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这是一个善果;但是菩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面对善果容易生起颠倒,产生放逸。这个善果的诱惑就破坏你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退失了菩提心。 所以,假设不求生净土,就会有邪师恶友的误导跟颠倒善果的诱惑,使令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容易退堕。昙鸾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说你这棵树,幼苗很小,你没有把它放在温室当中栽培,说,欸,我一定要历练!那么这棵树在暴风雨当中,又是风又是雨的吹折,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这棵树完全被破坏了。你禁不起这么多的伤害。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昙鸾大师其实在《往生论注》已经提出了求生净土的概念。到了他的学生道绰大师,就把这个概念落实了,安立了圣道门、净土门。当然,善导大师是道绰大师的学生,就把这个思想再发扬光大。这个是净土宗判教的第二个情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 「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及白话文
- 人要做到心安,就要学会“慎独”
- 不可思议!只因少了这句话,800块就这样没了
- 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条件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25---27慧律法师主讲
- 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 人容易饿、容易困、容易怕冷是什么原因?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7>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10---12慧律法师主讲
- 《金刚经》分段贯释——心具足分第十九【中】
-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7>
- 七佛传法偈,顿悟本心!
-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及白话文
-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 《金刚经》分段贯释——色相究竟分第十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