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错综复杂 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世因由其有渐。果错渐以之极,综复杂则有九品之论。佛佛方——慧远大师《三报论》 三世因果错综复杂的究竟格局,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世因它是果错很难了解的一个事情。你只要看《无量寿经》下半卷五恶、综复杂五痛、佛佛方五烧的究竟这个情况,释迦牟尼佛把我们三界众生尤其是世因阎浮提众生,这种造恶以及他的果错果报以及他的因缘的错综复杂的格局,那真的综复杂是展示得非常全面,但是佛佛方我们不一定把握得很準。 但透过那些去读一读才知道,究竟我们凡夫的心是充满着机诈的,充满着深刻的毒的。所以他表现的形态、他的虚伪、他的狡诈、他的复杂、他的轻重,在果上就太复杂了。这些唯有五眼圆明的佛眼曲尽人情,关照过去、现在无量劫以来的这种善善恶恶的情形,才能够现量地把它说出来。 所以这个因果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深邃的学问,这个学问都不是我们在语言文句、概念当中去建构一个所谓的体系的。众生种种性、种种业、种种报,真是无量无边,只有无尽的智慧才能了解。所以慧远大师他自己都说「请试论之」。 首先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他这种行为生起来也不是偶然的,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他是受他的观念的影响——知见、念头。所以这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如一个人遭受了巨大的恶果的时候,真的这个远因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不是一天就能够冻成一个很大的坚冰的。所以其由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渐进的过程,他或者是一生、两生、百生、千生,乃至动经无量劫以前的一个远因,所逐步、逐步、逐步酿成的一个东西。 今生你碰到一个大的冤家对头,也许多少年来就是你一个最亲密的丈夫,或者你最宠爱的儿子,是怨和亲里面的那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大的怨气往往是最亲爱的那个地方发起来的,所以佛教为什么讲冤亲平等啊!那这个行为的因,就好像它开始是一个涓涓的细流,你不在意,但是涓涓细流彙集成一个滔天的瀑布、滔天的大江,你是挡不住的。但是它来自涓涓的细流呀,所以这就是「渐之以及」,到了它的终极的时候,果报就自然地现前了。 果报自然现前这里就有「九品之论」,这九品指什么?我看有的翻译白话文,他就把九品认为是「九品往生」的九品,还有些写论文也是这么写的。但是「九品往生」这是畺良耶舍尊者翻译的,慧远大师做这个论文的时候,《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呢,怎么会有九品的概念呢?所以跟「九品往生」没有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是选官制度,它有个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九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这种社会福报的差异用九品来概述。就是他前生或者多少生的善善恶恶的因果,导致了他今生的贫富贵贱的差异。本人是这样理解「九品之论」,权且这么理解,大家可以讨论。 那凡是在这种现世的福报范围当中,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由于过去的因导致的,不是现在的因导致的现在的果报,所以它不是现报的范围。是不是啊?现报就是今生的善恶行为导致今生的果报。今生比如投生到个富人家,你一投生就是享福的;你一投生到边远地区、山区里面贫贱之家,你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你一辈子就很潦倒的。那为什么一下子到富贵的贵族家,一下到贫贱的家? 这里面是由你的因果决定的,不是偶然的。不是像那个范缜写《神灭论》,觉得这个因果是偶然的,就好像树上的花一飘,风一吹。他跟当时的齐竟陵王——齐武帝的儿子在辩论的时候,他觉得:「我们有什么因果呀?风吹的花,吹到那个地毯上、华丽的屋子里面,就好像殿下你的命运;那么风吹的花落在厕所里面,就好像我的命比较低贱。」他认为这是偶然的,但是三世因果告诉我们:你在社会贫贱的地位,它不是偶然的,不是现报的范围,它是我们以前的微细的因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中,自然产生的一个果报。这就是讲「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是这么一个理解。 《三报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救度的最善巧方法
- 《金刚经》总说(三)世尊以有相般若妙用教人见相知实相
- 不可思议的灵应——佛源老和尚故事:祈晴法会、遣蚁法会
- 不可思议的灵应——佛源老和尚故事:祈晴法会、遣蚁法会
- 最好的忏悔方法是至诚念佛
- 《楞严经》第十四套:?12>(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六套:?42>(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4>
- 普庵祖师与普庵咒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16---18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六套:?31>五十种阴魔
- 万里云山归祖庭 千载一会道心倾——美国万佛城恒实法师一行回云居山真如禅寺礼祖
-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 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7---9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六套:?55>(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能够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 不要以为念大悲咒没用,你生命有危险的时候,大悲咒就有了妙用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5>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7---9慧律法师主讲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