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原文】 教理行果,忆佛念佛乃佛法之纲宗。捷径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捷径在昔之时,忆佛念佛随修一法,捷径而四者皆备。忆佛念佛即今之世,捷径若捨净土,忆佛念佛则果证全无。捷径良以去圣时遥,忆佛念佛人根陋劣。捷径匪仗佛力,忆佛念佛决难解脱。捷径夫所谓净土法门者,忆佛念佛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一切着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译文】 佛陀所说的言教、言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大纲宗旨。忆佛念佛,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随修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现在,如果捨弃净土法门,就不能得到果地上的证悟。实在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了,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 所谓净土法门,因为他普遍收摄了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实在是诸佛彻底的悲心,来显示众生本具的佛性。汇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定性声闻、缘觉、菩萨性、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圣下凡,共同证入真常。九法界众生离开此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的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中一切着述,最后都是结归到极乐莲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 《大手印》浅析讲记(九十二)如河流之瑜伽时时观照保护己灵与真心相应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一)做功夫要空灵无住 于妄念不压不随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三)见定行三要乃我人之真如本性诸佛密意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三十三)行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正行中之王
- 《佛陀的格言》二十六、财富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7>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佛陀的格言》八、障碍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三十四)无念并不是无记要修成活佛起活泼妙用
-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 能够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2>
-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一)离相能见物的功能就是自性不要认影子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三十四)无念并不是无记要修成活佛起活泼妙用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六)妄念起者任其起 放任不是攀缘不息的放纵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