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持名念佛,不舍净业三福

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不舍净业三福

1、不舍持名念佛,净业不舍净业三福。持名念佛《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蕅益大师在这里有个很透彻的不舍见解就是:“能真信西方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净业然后愿求生西方,持名念佛这就是不舍多善根蕅益大师非常透彻地开示我们:“多福德就是持名念佛。”,净业当然不可舍弃净业三福。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不舍净业三福

2、不舍念阿弥陀佛就是净业多福德,故“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持名念佛圆净四土,不舍圆受诸乐也净土三经,净业以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怎么理解,有不同的观点,历来祖师大德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观察和角度,因为这个净土法门说简单也很简单,说高深也是很深的,很多禅宗的人开悟了也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里那些大菩萨也是往生到西方。印光大师的书信中有些内容,指出过净土三经怎么理解。

3、就是说当机众差别很大,往生的品位也是无量无边的,同样一句佛号,不同人念出来的效果差别很大,功德与境界有很大的差别。总体来说,净土宗往生的当机众是凡夫,就是很普通的人。所以要尽量简单,道理不要太复杂,尤其是要多鼓励,加满油,增加他们的信心,信的极就好办,所以纯他力门之所以这么流行就是有这个道理。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

4、藕益大师对于往生的品位的分析是比较深刻的,这里面就突出了圆教的见地,在那个时代,禅宗虽然式微了但是影响还比较大,净土宗念佛主要是吸引那些禅宗的修行人。那么,到了近代,民国时期,净土宗的重点又不同了,我们从印光大师文钞中可以看到,强调的重点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末法时代多数人的善根,先要做一个好人,敦伦尽分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但是我们的业障就摆在那里,你看看身边的人,就是世俗的生活中那业障也是太明显了,这个“老实念佛”其实做起来很难,你业障要消到某种的程度,你这个善根究竟有多少,你的福德资粮够不够,这个真信切愿看起来好像是比较容易,很多人表示自己是真切的,实际上心到了哪里了,这个佛菩萨是清楚的。持名念佛与净业三福,也不是矛盾的,不能对立起来,说到底还是修心纯他力门把净业三福给否定了,有没有道理呢。还是因人而异,看你的善根福德资粮是不是够了,如果你在最低的门槛之上那就可以。

5、同时呢,很多人不明理把净土宗当作基督教一样的宗教信仰,或者是交换的心去行善积德,因为你一旦提出往生需要什么条件他们就心慌了,赶紧去做事儿找人看看是不是够了,有这个担心呢实际上就是疑惑心了,疑惑就不能去。下下品往生的那些人罪业很重,但是他们能一念净信,不怀疑,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你要去观察,那是极少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常见。更多的人是各方面的资粮都比较一般的念佛人。

持名念佛,不舍净业三福

1、一般人资粮没有够,也做一心不乱的功夫,实际上做不到不间断,还到不了净念相继,这个时候你这个净业三福与持名念佛是相辅相成的,你总要生活要与人打交道,念佛是底衬儿也不影响你做事儿,你即使是花开见佛了也要做事,理与事都要有。你如果真是修行人,资粮够了,过了资粮道阶段了,一心不乱那已经是在别教的住位阶段了。你没到这个地步,你修净业三福同时也持名念佛,是完全可以的,很多人都要这样做,并不是“夹杂”,你一心向佛,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众生,回向佛道,不贪求来世人天福报就可以。

2、这个《佛说阿弥陀经》个人感觉也是信菩提心圆满以后到了住位了,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以及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在讲功夫,至少也是二乘人那个境界。带业往生,这个“业”也是有不同的理解,首先你这个粗大的因果纠缠,冤亲债主这些障碍,你观察有些人在临命终是有的,有些能解决,修的好的活着的时候就解决了。关键这里的“业”,如果说是不信佛,不信净土的那些障碍,或忤逆十恶,诽谤三宝等那些太重的罪,你真是没办法。

3、过去的业,每个人都有,你没有证到果位。再一个是惑思惑。

4、沉沙惑和无明流。八地以后的菩萨还有无明流,所以大菩萨也要往生到西方圆成佛道。具体来说,有生动的例子可以感受一下,宽净法师在游记中描述的那些往生的人,也都有娑婆世界的习气,他们是很普通的人,但是心地善良。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