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一百九十一,开示阿难白佛言:世尊,百阿必妙必妙觉性非因非缘,难白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佛言非因非缘所谓因空、世尊世尊说见所谓因明、觉性因心。云何因空因明因心楞严经讲义是常比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丘宣,这两部开示是性具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2、种缘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注释:【见性具四种缘】:依小乘说,则四缘成见:有心、眼、空,有距离,明然佛只是说,若具备这四种缘,便能成就[见],有所见,这件事,而并未说这四缘能生出能见之性;但阿难仍以为能见之性为从这四缘中生出来的。

5、而佛之意为:能见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如果根境这样看得不是很熟,就加二个字:根就是内根;境就是外境,叫做根境,内根外境相接。内外四缘和合之时,便能有所见,看见东西——所谓[成见],这与阿难所错解的[见性为四缘所生],差得太远了。

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1、阿难所谓的见,是指看得到东西;而佛现在讲的见性,是超越一切外缘的。【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间,亦即距离;作为能生识的[空间]之缘,不能太近或太远;太近太远都看不到。

2、[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够的光才能见。[心],即识,这里指本识[眼]。

3、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必]此[妙]明能[觉]之见[性],如世尊方才所说,[非因非缘]所生,[世尊云何]以前[常与]诸[比丘宣说]:能[见]之[性]须[具]足[四种缘,所谓因空]间、[因]光[明、因心]识、[因眼]根;[是义]理[云何]与如今所说的不一样。因为如来方才说见性非从因缘而有。

4、诠论:依小乘说为四缘成见生于眼识,而大乘唯识则为九缘成见:根,眼根,境,外境,空,距离,明,光线,作意,动念,遍行心所之一,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分别依,依据第六意识,染净依,依据第七意识,种子依,表示我们有无量的潜能,根本依,第八意识,经文:【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世尊从生灭的角度来发挥,只是迫不得已的,众生根器不够,所以,非究竟第一义谛,到那个时候,佛就告诉:要成佛,必须进入究竟第一义谛。义贯:[佛言:阿难,我]往昔为小乘人[说]一切[世间]诸法乃[诸因缘]所生之[相],是为权法,为遮斥外道断灭善根之无因无缘之自然之说,故是权教,并[非第一义]谛之理。

5、因此不可以把权教误为实教,第一义谛,讲第一义谛就是实教,开权显实嘛,不再用任何的方便。诠论:如《大智度论》所言,佛说二谛:一为真谛。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