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6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頂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師主讲。纲目《楞严经》大纲,次解目次解说,楞严 2、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文:【阿难,纲目是次解善男子,尽是楞严清净四十一心,】是纲目指前面的。 3、次解【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 4、犹如钻火】就是钻木取火。翻过来1885义贯:[阿难,是]十回向位满心之[善男子,]已[尽]修[是清净]无垢之[四十一心],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次]当[成四种妙圆]之[加]功用[行。]此菩萨[即以]如来密因的如[佛]之[觉,用]之而作[为]自[己]加行之因[心]。当此之时,其本觉大智火正处于[若]欲[出]而[未出]之际;这境界[犹如]有人[钻]木取[火],而[欲然]烧[其]薪[木],木未起火前,先有暖相现前,此[名为]菩萨加行之[暖地]。 5、2,顶地,【又以己心如登高山,身入虚空】就像爬到山顶。义贯:此菩萨[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此时菩萨对于本觉之心彷[若]全部[依]循,又彷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 1、此境界即犹[如]人[登]上[高山]之顶时,其[身]虽已全[入]于[虚空]之中,但其脚[下]仍旧觉[有微碍]存在,以脚仍着地故,此境界[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顶地]。3,忍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倒数第三行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 2、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意思就是很自然的,能够跟佛的心一样。不是故意的,说:我拥有佛的心。不是故意的,大悟,无明自然脱落,证无生法忍,不是我让它无生,而是悟道,无明自动脱落,自自然然进入无生,而不是刻意的。刻意的无生变成有生,这个就很难。 3、不修也不对,修还是不对,这个除非大悟亦[非]可[出]之于口,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证之[忍地]。4,世第一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目]就是名,名字讲不出来,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消灭]其念,令心无所增减。这个就是大悟的人,他这里讲的统统是悟后,才有办法这种心。能所双泯,能缘的妄想心没了,所缘的这个外境。 4、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没有迷,也没有觉,才是真正的悟。如果有人说他以前迷了,现在悟了,那么,现在还是迷,悟迷了,那个悟还是迷说:我悟了你那个悟还是迷因为究竟的悟,是没有这个悟的,究竟大悟,就没有所谓迷跟悟,那个都是头上安头。所以,讲有所悟,那就要看心境了,是真的悟还是假的,假的悟就用意识的,以为觉观就是悟了。所以说:悟迷,此悟还是迷迷于悟啊,真悟,无迷也无悟,慢慢的体会,听不懂是正常的。 5、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离于有无两边,觉与迷[二]者皆[无所目],不成对待,无迷无觉,契入一真,入不二法门,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世第一地]。第四节、菩萨十地就不得了了,菩萨十地就接近佛了,愈来愈接近佛的境界了欢喜地,[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义贯:[阿难,是]四加行位满心之[善男子,于]无上[大菩提,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复以自本[觉]融[通如来]妙觉,故能[尽]知[佛]所行[境界],而得大欢喜,[名]为初地之[欢喜地]菩萨。《楞严经》大纲
目次解说6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二)参究到无说无闻妄念不起处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四)色就是性,性就是色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四)法身无相无不相
- 境遇不好,应当退一步来想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识得一真法界叫见道绵密保任勤除习气叫修道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1
- 《楞严经》第十六套:?39>(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广钦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四套:?7>(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六)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4>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6>
- 《楞严经》第十三套:?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大妄语的罪很重的,甚至影响到佛教的兴衰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8>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4>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0>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