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7>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

1、楞严论义论>《楞严经》第二套:总论,经第义贯绪论,套总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贯绪总论,楞严论义论>义贯绪论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总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7>

2、贯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论义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义贯》,经第绪论,套总第15页,贯绪第三、楞严论义论>叫做三昧总持论。经第

3、套总三味总持略论。什么是三昧。什么是总持呢。

4、概略的来讨论一下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是我们修学佛道常常听到的一句名词。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音之差,变成今天的名词。

5、三昧梵文为,正翻为三摩地或者是三摩提。言“三昧”者,是因为一音之转。

义贯绪论?7>

1、意思就是这个错误的音,但是,大家都已经用习惯了,就:三昧,三昧,那么,就用习惯了。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定慧等持,为什么要加一个“等持”呢。外道有定;外道的定,却不能断烦恼,没有佛的慧,所以,不能了生死。

2、那么,在佛门的僧团里面,有定比较强的;有慧比较强的。定比较强的,以目犍连做代表;慧比较强的,以舍利弗为代表。但并不是说:目犍连就没有智慧;也不是说:舍利弗就没有定。

3、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定,远超过目犍连,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但是,为了表示佛陀的弟子里面,有一个特殊的修持超越别人,所以讲:目犍连神通第一。

4、但是,事实上,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神通,超过目犍连;但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大家都说:目犍连神通第一。

5、都这么说,那是因为佛让十大弟子各有所专、各有所长,一讲到神通第一,就知道是目犍连;一讲到智慧第一,那就是代表舍利弗;一讲到空慧第一,就是须菩提,用这个来代表。佛门的定跟慧,二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证阿罗汉果,没有慧,是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果,有慧就必定有定。所以说: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而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因为比较喜欢禅坐,坐在那个地方,他品尝那一种禅味,自己享受享受,就比较不喜欢动,这个定即偏于沉寂,沉寂就少妙用了。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