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7>
1、楞严论义论>《楞严经》第二套:总论,经第义贯绪论,套总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贯绪总论,楞严论义论>义贯绪论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总 2、贯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论义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义贯》,经第绪论,套总第15页,贯绪第三、楞严论义论>叫做三昧总持论。经第 3、套总三味总持略论。什么是三昧。什么是总持呢。 4、概略的来讨论一下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是我们修学佛道常常听到的一句名词。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音之差,变成今天的名词。 5、三昧梵文为,正翻为三摩地或者是三摩提。言“三昧”者,是因为一音之转。 1、意思就是这个错误的音,但是,大家都已经用习惯了,就:三昧,三昧,那么,就用习惯了。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定慧等持,为什么要加一个“等持”呢。外道有定;外道的定,却不能断烦恼,没有佛的慧,所以,不能了生死。 2、那么,在佛门的僧团里面,有定比较强的;有慧比较强的。定比较强的,以目犍连做代表;慧比较强的,以舍利弗为代表。但并不是说:目犍连就没有智慧;也不是说:舍利弗就没有定。 3、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定,远超过目犍连,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但是,为了表示佛陀的弟子里面,有一个特殊的修持超越别人,所以讲:目犍连神通第一。 4、但是,事实上,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神通,超过目犍连;但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大家都说:目犍连神通第一。 5、都这么说,那是因为佛让十大弟子各有所专、各有所长,一讲到神通第一,就知道是目犍连;一讲到智慧第一,那就是代表舍利弗;一讲到空慧第一,就是须菩提,用这个来代表。佛门的定跟慧,二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证阿罗汉果,没有慧,是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果,有慧就必定有定。所以说: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而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因为比较喜欢禅坐,坐在那个地方,他品尝那一种禅味,自己享受享受,就比较不喜欢动,这个定即偏于沉寂,沉寂就少妙用了。《楞严经》第二套:总论
义贯绪论?7>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看一切就无罣碍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五)【义贯】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 共读楞严开示5——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一)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随机阅读
-
- 各宗要略——真言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1——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七)【义贯】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 求地藏菩萨满愿快,是什么原因呢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五)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讲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龙树菩萨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二)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 大妄语的罪很重的,甚至影响到佛教的兴衰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讲义】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各宗要略——真言宗
- 共读楞严开示2——要敬佛、敬法、净僧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