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识」:八个识。熊采即眼识、玉米喻耳识、熊采鼻识、玉米喻舌识、熊采身识、玉米喻意识、熊采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玉米喻 八个识,熊采在佛法里边,玉米喻通常就说到六识,熊采其余的玉米喻两个识,不明显说出,熊采在阿含经、玉米喻大智度论也是熊采这样,只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入法界品里边有多提一点,唯识经论说得最多,就多说出两个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成唯识论中说出好多比喻。其中主要的原因在那里?就是关于生死轮迴的问题,我们修学圣道也需要有个阿赖耶识。究竟是怎么说的? 其实说我们眼识乃至第六意识,我们日常生活很明显的有这六个识的活动,但是它活动的时候,造成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造成了以后,它储藏在什么地方呢?一定要有个地方储藏它。 我说一个小小譬喻。我是出生在农村,倒没种过田,但我看见过,在东北夏天时玉米熟了,人去田里把玉米取下装在袋子里,拿回家蒸熟即吃,这个「袋子」是很平常的事。东北地方有熊,熊看人取玉米,它也去取玉米,取一个就夹在腋下,取另一个又夹起来,但手一鬆,前一个就掉了,取到最后,也只剩一个,因熊没袋子装玉米,玉米失掉,和阿赖耶识,和前六识有相同情形。 就是我们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它的活动力非常大。我们造生死业也好,我们修学解脱道,修学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随时活动都有成绩,但第六意识它本身活动完了,它就不管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的活动就停下来,它就休息。睡醒了,第六意识再恢复过来。我们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也并不是长期的活动。儒家学者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心不在焉」依佛法来讲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要是不注意,眼睛虽然看,但等于没看,耳朵虽然听人说话,但等于没有听见。 第六意识要是不和前五识合作,它单独在行动的时候,前五识就是没有作用,虽然前五识也不是常相续,也是有间断,第六意识也是有间断的,这样子。它在发生作用,造成的这些成绩,它本身不保存,是由阿赖耶识来保存,做有功德的事情也好,有罪过的事情也好,都由阿赖耶识保存下来,保存以后,这个力量因缘成熟了,它会再发生作用,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如熊采玉米没袋子装,不能积聚。所以需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妙有者具足见相就是见性 性相不二 色空不二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九)知冷知热知疼知痒这知觉性就是真心 真心似镜 境界似影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3>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一)做功夫要空灵无住 于妄念不压不随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念起即觉绵密保任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再到无照无不照
- 净土经论撷要
-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4>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二)了了灵知现前 妄念当下瓦解冰消
- 邪淫为什么会障道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4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五)未容拟议主宾分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三十五)要往生西方就要放下一切
-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七)念佛到情断纯想即飞往生西方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七)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