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4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纲目 2、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二、楞严行阴尽相,纲目定中末相,次解 3、楞严经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纲目性入元澄,次解一澄元í如波澜灭,你看,如波澜就是涟漪,这个涟漪灭了,就变成清水了,一片的静水,这个行阴就尽了。所以,修行行阴就是观照那个生灭放下,只要生灭你就放下,这个就是觉察力很强的人。一般人被í气拖着走都不知道。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4、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义贯:[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就是第七识,其[性入]于本[元澄]清之第八识,[一]旦[澄]清了第七识行阴本[元]之种[í],心海之中便有[如波澜]息[灭]一般,就不再起涟漪了,第八意识譬如大海嘛。此时行阴之细浪尽[化为]识阴无浪之[澄]清流[水]。 5、即[名]此为[行阴尽]相。[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 1、超越之后,返[观其]行阴之[所由]起,原来是从[幽隐]之[妄想以为其]生起之[本]。三、行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因为透彻不了第七意识,因为不明了微细的生灭,所以,外道看不清楚。 2、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的微细相,就堕入偏见了。㈠堕二种无因恶见,二无因论,无因就是无果。【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3、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义贯:[阿难当知,是得正知]不遭邪虚,于其[奢摩他]圆定[中,诸]透过想阴十魔境之[善男子,凝]定[明]觉、不动不惑、[正]持其[心],不起爱求,因此想阴[十类天魔不]能[得其]破坏之[便],如是[方得精]心[研]究而破想阴;想阴既破已,行阴即现,故得[穷]究十二[生类]之生灭根[本],即行阴之体,[于]行者[本类中,生]灭根[元],行阴,已显[露者],行者即于其定中[观]察[彼]行阴[幽]隐轻[清,圆]遍十二类生[扰动]之根[元],亦即七识,而此行者若[于]彼[圆]遍十二类生之根[元中起]虚妄[计度],执为究竟之胜性,就是执着第七意识到这里,认为自己已经了不起了。 4、[是人]即因此而[坠入]外道的[二无因]邪[论]之恶见。①计本无因,过去无因恶见,经文【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能力不足,他最多就是看到八万劫,八万劫外就看不到了,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5、由此计度,亡正遍知】。义贯:[一者,是]于行阴圆元中起计度之[人见]此行阴的生灭之本,[本]来[无因]而起[何以故。],为何会有如是见。由于[是人既得生]灭之枢[机],就是他观照这个行阴,可是能力又不足,[全破],全体显露,乃[乘于]清净[眼根]所具之[八百功德],而能完全发挥其能见之量,因而得[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功夫不简单,能看八万劫。《楞严经》大纲
目次解说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 农历七月三十丨恭迎地藏菩萨圣诞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一)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 别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定目标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净慧老和尚:修行刚开始有这三道关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五)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七)五明处
-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五)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零七)【诠论】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
- 减少自我 培养福德 内心会无比强大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出口成愿--每天坚固我们的大愿
-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证量有差别。
- 农历二月十五丨恭迎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 共读楞伽开示(十七)遍计所执性
- 别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定目标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四)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