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6>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6>

1、楞严《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6>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经《义贯》66页,前门中间,楞严“密因”:我们今天的经第课程,就比较轻松一点,套经因为这是前门白话文。我们讲这个《楞严经》,楞严现在各个角度反应,经第有的套经人说很受益;有的人说实在是听不懂。所以,法如果不受益,至少结一个善缘。

3、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圆瑛法师的《讲义》讲完,还要用成观法师的《义贯》,再白话文叙述一次。正因为希望各个初机的、初学佛法的、或者是老参的,都能够受益。

4、「密因」:「密」这个「因」,是本修因,也是诸佛的本修因,诸佛的本修因,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就是诸佛的本修因。也就是因地修行的根本,根本就是所谓依据。

5、所谓「因地」有三种意义:一、是通称尚在菩萨位时的修行,统统叫做「因地」,佛叫做果地。所以,这个因是对果来讲的。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6>

1、所以说:成佛时就称已经达到了「果地」;因此,「因地」,菩萨位,是相对于「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为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所以是「佛地」之因,故称「因地」。附及,意思就是附带。说:此处的「地」,是境界的意思。

2、也就是说:你到十信、住、行、向、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境界。二、「因地」也可以指初发心,因为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提起正念,要发菩提心。

3、这个发菩提心很重要,当一个人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碰到了障碍,就不会畏缩,他会把所有的障碍,当作是一种跳跃的阶段,绝对不会被打倒。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家随便批评二句话譬如说:你在做善事,人家会说:哎呀。某某居士做善事都是假的。会给你刺激语言:哎呀。

4、这个人也是为名,所以,才来做善事。你没有发菩提心的,很容易就被击倒,我做善事还得到这种果报,干脆不做算了。因此就很容易退。发菩提心不一样,发菩提心的人愈挫愈勇,像师父一辈子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怎么样子来做一些攻击、伤害,我们今天发过菩提心,我们就是要让正法重现,我们坚持到底,弘扬正法,这个像钢钉一打下去,不会动摇,这个就是发过菩提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5、因此,诸位要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不变。自利虽然你不是法师,不会弘扬佛法;但是,你可以推广,出钱出力,这个也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一定的形相,只要有利他的心而无所住,这个就是菩提心。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