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六十三,开示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戊缘无量无学辟支无学,觉众并其初心,辟支并同来佛所楞严经讲义是初心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同佛,这两部开示是所屬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诸比恣欢迎各位有学之士,丘休有修之仁者,夏自各位高僧大德,共读开悟见性的楞严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3、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戊二缘觉众】前面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列出了上首的名字,现在要加入了缘觉众,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而觉悟的,叫做缘觉;声闻是闻佛的音声,修四谛法而成就的。经文:【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4、【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并」就是一同。「初」就是初发心,如果「初心」的底下加四个字,就更清楚,就是:并其初心「有学之人」,因为初发心没有证圣果,当然是有学之人。

5、【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一同来到佛所;这个「属」有二个角度来解释:第一个角度叫做附属,也就是加进这个比丘的自恣行列,因为他是辟支佛,是他方世界来的;也有从深山中来的。第二个解释,就是正好碰上,属诸比丘,正好、正值碰上了诸比丘。【休夏自恣,】「休」也就是停止的意思;「夏」就是结夏,「休夏」就是解夏的意思,停止结夏,当然就是解夏了。

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1、律藏开三天可以休夏自恣,也就是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三天,都可以作解夏自恣;但是,一般都是以七月十五为主。佛陀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结夏安居。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些比丘比较有攀缘性,刚好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中间,碰到了雨季,大雨来得快又急,就把袈裟、钵、锡杖都漂走了,这些外道就开始造口业了,说佛陀放纵比丘践踏地上的昆虫,当时外道已经有结夏安居的事情,比佛陀的更早,外道每一年也有固定时间都停止活动,一心修行、精进;可是,佛当时还没有制定这个结夏安居。因此,佛为了不杀生,也就是说:不让比丘在这个雨季当中,踏杀更多的昆虫、众生;第二、也让比丘安住,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安住,好好的结夏,因此制定了三个月的结夏安居。

2、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佛欢喜日。就是因为从四月十五结夏,到七月十五解夏,这三个月当中,所有的比丘都非常的精进,所以,在七月十五的时候,解夏自恣,很多人都证阿罗汉果,佛陀非常的欢喜,所以,七月十五叫做休夏自恣,又称为佛欢喜日,就是这个道理。

3、也就是这三个月必须精进。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结夏安居有三种事情可以开缘,一、为父母事,譬如说:父母重病。二、为三宝事可以请假,三宝事就是为佛、为法、为僧三、为病缘故。没有其他的理由,不请假、不攀缘,尽量不要打电话,也不写信件,三个月好好的稳住,听经闻法,这样才有结夏安居的味道,不是说结夏安居,心动荡,身到处游走,美其名叫做参学,其实是放荡不羁。

4、所以,众生往往把自己的习气认为是解脱跟自在,是误会佛陀的智慧。放荡自己的行为举止,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大自在解脱,增长了自己的习气,自己不知道。所以,佛法修行必须在事相上修行,才有办法磨练。原来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个月是结夏安居,这三个月是需要定功课精进佛法的。

5、你了解了吗。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