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自得心开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专修净业以参究者,专修净业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自得心开纵然念佛,专修净业只注重看念佛的专修净业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自得心开若生西方,专修净业无有不开悟者。专修净业若开悟而惑业净尽,自得心开则可了生死。专修净业若惑业未尽,专修净业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自得心开又无有信愿,专修净业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专修净业 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迴,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净土(即自力和他力)在理上的异同和在修行效果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会遇到同修问禅净双修的问题,在这一段就有很明确的答覆了。这里印祖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就是说作为一个专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要把重点放在对念佛一法的深信切愿上。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已经用他自己的修行经验向我们证明,专修念佛一法,就可以做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单刀直入就好了,不需要其他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的方便之法。 禅宗在达摩祖师刚传到我们震旦国的时候,确实别开生面,以其圆顿直捷,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令当时的上根利智能够当下得益。而从六祖慧能以后,众生的根机日益得陋劣,禅宗一派的直指一法,已经不能相应。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诸位祖师开始,就转为用机锋转语接引学人,其原因就是怕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剿灭情识。靠机锋转语能够契入,这个根机也还算不错了。 到了元明以后,人的根机更为陋劣,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什么?」「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如鸡孵卵,把得住,守得稳,剿灭情识,最后桶底脱落,晓悟本地风光,这是参话头。 总之,禅家一路以开悟为期,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禅宗和净土这两个法门的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是从空门进入,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用的是遮诠的方法。而净土法门指方立相,从信心与妙有下手,用的是表诠的方法。参究的人纵然念佛,也只是注重在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不是说跟净业念佛行人一样,以求往生作为目的,他所指向的目标只是开悟而已,所以这两个法门不可混淆。 作为一个念佛行人,如果他能信愿持名,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这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净四料简》里面给我们作出的开示。永明大师,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简》,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称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鑒」,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四料简》里面对于禅和净(依靠自力和依靠佛力)做了如下的甄别: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有净土也不是只要念佛就是有净土,是要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有净土。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又信愿求往生,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来就很威猛,如果又有两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能够观机逗教,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来世就能成佛作祖。这是禅净都有的,是最好的一种情况,但是这是要上根利智才做得到的。 如果仅仅是有禅,那就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只是参禅开悟了,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蹉路,蹉路就是耽搁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脱死、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这样的人虽然开悟了,但是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就必然会有后有。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在中阴身阶段,受业力最重的牵引去投生——「瞥尔随他去」。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修禅没有开悟,但是他能够深信切愿求往生,那么结果就是「万修万人去」。这「万修万人去」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称佛本怀的。四十八大愿就是保任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持名,感通佛力,无一不带业往生。那真的就是「万修万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华开见佛,还怕不开悟吗?那不是一般的开悟,那是悟证同时的。 印祖在《文钞》的很多地方都谈到了禅净之间的分别,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见地非常得精纯。在这里印祖也说「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这是指有净土的情况,也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里面延伸出来的。接下来印祖又对有禅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这就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开悟了,而且见思惑也断尽,那是可以了生死的;如果虽然开悟,但是见思惑没有断尽,那只要还剩下一分没有断,他都不能了生死。 因为见思惑没有断,所以这个开悟(见解与佛同齐,属名字位)还不足以解决他的生死问题,自力这方面靠不上;同时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没有信愿,他也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佛力又没有靠上,这两个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轮迴绝对不可能。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也有很多。 宋代一些很有名的大禅师,比如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这些,在当时都是名震海内。五祖师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草堂清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作了一代宰相,但是跟佛法已经疏远了。真如喆禅师转身生到大富贵处,大富贵处是哪里呢?皇宫里面,去作皇太子了,就是宋代的宋钦宗。 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组织兵力去抵抗的时候已经晚了,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后来被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在那里备受凌辱,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 海印信禅师也是那个时代声名显赫的一位大禅师,他有一个护法,是个军官,叫朱防御。朱防御常常给他来送供养,海印信禅师看到供养很丰厚,感觉不好意思,有一天就说,老僧下辈子到你家去。果然有一天,朱家有人看到海印信进了内室,随即朱防御家就生了一个女儿,派人去寺里打探,正好是生女儿的时候,海印信禅师圆寂了。 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说海印信投生到朱防御家做女儿去了。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在女婴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望,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女儿一看到圆照本就笑了,圆照本禅师就叫:海印信长老,你错了呀!这个女婴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这就是用功参禅开悟了,但惑业未尽的结果,开悟而没有了生死,他是必然还要在六道中轮转的。那我们现在这些人的根机,比起一千年前那些名满天下的大禅师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说想靠自力出轮迴很难啊!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自力靠不住,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在没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前,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华严》里面讲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呢?所以自视其高,侈谈自力,不仰靠佛力的人,虽然他的话语显得他好像很高超,但实际上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表现,那种贡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何谓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转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再保持人身那就很难说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贫女人以随喜心,助行施者,得报如此
- 净慧老和尚:这些都和人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九)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 到寺院拜佛,不要在大殿正中央拜垫上拜佛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六)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一)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五)【诠论】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
- 心可以转业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随机阅读
-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四)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六)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
-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九)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四)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
- 别忘了!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 原来我心里最大的不满,竟然是因为她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分享1个快速走出焦虑的方法!
- 要破执着,必须先破你的分别
- 切记不要说“我欢喜什么”,也不要说“我不欢喜什么”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一)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八)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六)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三)【注释】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 别忘了!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