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的种类及其对治方法
昨天讲到,妄想做功夫时要掌握用心的类及要领,使功夫做得恰到好处。其对在这个过程中,治方心念的妄想把握非常重要。总的类及来说,在用心的其对过程中,有五种念头经常在交替出现。治方这五种念头就是妄想:故起念、串习念、类及接续念、其对别生念、治方即静念。妄想 第一,类及故起念。其对所谓故起念,就是在做功夫的时候故意打妄想。故者,有意。妄想无非两类,一善二恶。所谓善,就是世间散善,不是开悟成佛的究竟善。所谓散善,就是与当下做功夫不相应的杂念,虽然它是善念,但是与功夫不相应。再就是恶念,恶念无非就是想念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想吃好的,想多睡一会儿。有意识地思维以上这些幻境,就是故起念。所说的这些幻境,不过是留在心田的影子,但是坐下来会忆念,这些忆念妨碍当下的功夫。 第二,串习念。它不是故意起念,而是不自主地生出念头来。所想的内容还是以上那些,不过就是下意识地在想。因为心念没有一秒钟停止过,不是故起念,就是串习念。串习者,就是习惯性的、不自觉的。 第三,接续念。所谓接续,就是在故起念或者串习念生起之后,不知道停止,继续往下想,想得入了神了。妄想一个一个地接续而生,连续不断,不知觉照。 第四,别生念。所谓别生念,就是生起了觉照,发起了惭愧心,感觉到坐在这里打妄想不对。坐在这个地方本来是要清净修行,可是又想起了世间的五欲,或者与当下修行不相应的散善,因此生起了惭愧心、悔改心。这也是一种念头。这种念头对做功夫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念。 第五,即静念。在生起惭愧心的基础上,即刻生起了觉照,安静下来,停止一切杂念妄想,单单的的地做功夫。 一枝香坐下来,这五种念头可能会在内心交替地出现。这五种念头,前三种是病,第四种既是病又是药,第五种是药。以药来治病。 为什么说第四种生起了惭愧心、忏悔心,既是病又是药呢?知道惭愧,知道忏悔,这是好事;如果说老是在悔,不知道觉照,不知道照顾本参的话头、本修的功夫,悔的情绪太重,会使人垂头丧气,没有上进心。在除五盖中,悔也是一种盖。盖者,盖覆,盖覆了智慧光明不能显现。所以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生起了悔改的念头,丢掉,马上前进,不再走老路,这样的悔改就是积极的心念。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所以第四别生念既是药又是病,具有两重性。 只有即静念,才是对治前面四种念头的正念。即静者,当下静下来,当下停止下来。 我们仔细考问一下自己:在这一枝香当中,是不是这五种念头在交替地发生作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经过这样的长久的训练,达到了无心的境界,这五种念头停息的时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相应者,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者,就是无念。 用功夫不要怕难。只要肯用心,找到诀窍,然后按照古代祖师开示的方法认真去做,用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只要用心去做,目标就在当下。 以上关于这五种念头的教导,也是永嘉禅师提出来的,是过来人的话。永嘉禅师关于用功,还有四句口诀。这四句口诀我过去也讲过,就是:「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者,觉照;寂者,静止、寂静。 用功夫所要对治的病,总的来说不出二种。一种叫缘虑心,一种叫昏住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与昏沉。妄想是因为有对像才会生起。对像者,就是缘虑,有攀缘。内心中,无始以来留下了种种染污的种子,这些种子成为我们打妄想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废品,但是我们往往会抓住这些废品不放,总在想这些废品。而那些有用的、清净的种子,老是被这些废品垃圾所淹没。昏沉就是神志不清晰。 所谓惺惺,就是对治昏沉、昏睡,或者说昏住。所谓昏住者,就是昏沉持久不散。所谓寂寂者,就是对治妄想攀缘。 一枝香坐下来,前面所讲的五种念头,不是妄想就是昏沉。用什么来对治呢?用寂寂惺惺的办法来对治。寂者止,惺者观。寂者定,惺者慧。用止观、用定慧来对治妄想攀缘和昏沉无记。 坐下来把身心安定好了之后,既要有惺惺的觉照,又要有寂寂的安静。只有当寂寂惺惺同时具足、同时运用了,这才是正确的用功方法。有时惺惺在前,有时寂寂在前,这就要看当下用功夫的情况如何。 所谓「寂寂惺惺是」,比如说坐早课香,早上的心态比较寂静,往往昏沉会多一些,就要使用惺惺的方法,使觉照的力度加强一些。但是,觉照的力量一强,接下来妄想又会产生。所以在觉照的同时又要寂静,一切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前面讲过一个比喻:如鸡孵卵。老母鸡在孵小鸡时,它要把鸡窝里所有鸡蛋全部都照顾好,不能有一个鸡蛋没有温度。因为没有温度的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 所以它心心念念,一动不动地全力照顾。我们用功夫也是如此,既不能让妄想产生,又不能让昏沉出现。这就要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既止又观、既观又止,这就叫调心。寂寂惺惺或者惺惺寂寂,这两个方法,视不同的情况交换使用。寂寂惺惺地用功夫,就是对的,所以说「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过度了,产生了乱想,那就不对。 「惺惺寂寂是」,如果这一枝香精神比较旺盛,自己感觉到很清醒,坐下来以后,就要使寂静的力度加强,在清醒的情况下保持心境的寂静。但是寂静强了之后,又可能会变成无记。寂寂到失去了觉照,那也是不对的。 总而言之,如何调心,如何使功夫既保持高度的觉照,又不出现妄想和昏沉,这就要在用心的时候善自掌握。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法,坐在黑漆桶里,自己还以为功夫不错,一枝香不是清清楚楚地过去,而是糊里糊涂地,才止静就开静了,那种状态就是「无记寂寂非」。无记,就是没有觉照的状况。无记就是昏暗,也没有睡觉,也没有善恶的界定,就在糊里糊涂中过去了。可见用功的心态很难把握。 如果把心态把握好了,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坐到一念不生时,灵知之境当下出现。灵知之境是什么呢?所谓一念不生,前念灭了没有接续,后念没有生起,不去有意识地引起,所谓「不续前,不引后」,当下一念孤明历历。如果经常保持孤明历历的境界,那就是用功夫最佳状态。如果机缘成熟了,在历历孤明的状态下,就会出现桶底脱落的好消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佛的不思议德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六)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六)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一)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九)【讲义】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讲义】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 随机阅读
-
- 各宗要略——真言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六)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要想离开畏惧所求皆满,应该这样去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五)【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 五戒受持不住能捨戒吗
- 共读楞严开示2——要敬佛、敬法、净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九)【讲义】癸初发愿报恩二誓言度众生三求除细惑四速成正觉五申述不退今初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峨眉山万年寺北宋普贤铜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五)【讲义】巳四行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 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六)【讲义】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