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之后为何还要求生净土
问:诸佛出现于世间,开悟原是为何为了度化众生。学佛的还求人只担忧未能开悟明心见性,既已开悟明心见性,生净则应当傚法诸佛施行教化,开悟随类化身,为何无论入泥入水,还求在所不辞,生净不避生死,开悟广度生灵。为何如今悟明心性之人,还求反而求生净土,生净这分明是开悟厌离生死之苦、趋求净土之乐,为何置苦难众生于不顾,还求这实在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答:见到鸡蛋,就希望鸡蛋立即化为鸡,让它司晨报晓。难道不觉得为时太早吗?你莫非以为只要一悟之后,宿世的烦恼习气就能永除,便可证得不退转了吧?你或者以为只要一悟之后,就用不着再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了吧?你或者以为只要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随意入生入死,不受种种障缘所挠乱了吧?如果真的像你所想的这么简单,则诸大菩萨勤修六度万行,动经恆河沙数劫,反而要自愧远不如你了。 经教中有说: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何况近时参禅的人,不过薄解浅悟,连自救的能力都没有呢。纵然也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的禅德,奈何自己未登不退位,度生所具备的力用尚未充足,而要居此浊恶世界,教化此中难调难伏的刚强众生,这也是先圣所不许可的。如同以一艘尚未建造完工而不坚固的舟船,济渡众人于狂风恶浪的海洋之中,难免自他俱溺,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往生论》上说:想要以神通游戏至地狱等恶道中施行教化,必须先往生净土,证得无生忍后,才有能力还入生死林中,救度苦难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又先圣也曾说过:「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迹尘俗化度众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初生的婴儿,必须常不离母。又如雏鸟,羽毛未丰,只可依树附枝。今此娑婆国土中,本师释迦已入寂灭,补处弥勒尚未下生,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苦趣,随各人夙世恶业轻重而因果牵缠,加上外道邪魔是非扇乱,且有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没有现佛可依怙,又被种种境缘所挠乱。初心悟达的人,如果没有相当高深的定慧力,很少有不遭其挫折而败退下来的。 所以我佛世尊慇勤劝导众生念佛求生极乐净土,实在是很有深意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极乐国土的境缘殊胜,种种清净。倘能依止阿弥陀佛座下修学,不但无生法忍容易成就,而且还能高证佛的阶位,亲蒙阿弥陀佛授记。然后往来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便可以去来无碍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即使是上根利器的高贤大德,犹且发愿託生莲邦,何况像你这样的中下之辈,只不过初得破暗发明罢了。 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菩萨自叙宿世修因,称言已得念佛三昧,常生净土。世尊又对他授记说:「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以及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其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又不见《入楞伽经》中,佛授记龙树菩萨,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又不见《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即往生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又不见《大宝积经》中,佛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迦族子弟,同生安养。《观无量寿经》)中,佛指示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阿弥陀佛。而且净饭王、韦提希等,皆是现生得证无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念佛得生净土的,多得不可胜数。东土如庐山慧远大师,以及莲社诸高贤。天台、贤首,以及诸宗的大德尊者,不但自行念佛,而且教他念佛,或僧或俗,同生净土的人,同样是多得难以胜数啊。只如文殊、普贤,是位证等觉的大菩萨,善财童子于华严海会众菩萨中,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其所悟境界如同诸圣者。 又马鸣龙树等,也是果位菩萨,而且也是禅宗所尊之为大祖师。如是诸圣众,他们所悟所证的,比起当今所谓悟达之士,你以为如何呢?像他们这些大菩萨大圣人尚且发愿求生极乐国土,亲近阿弥陀佛。而你居然想一悟之后,便不愿求生。那么龙树、马鸣、普贤、文殊等菩萨,反而都不如你了。你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以你所修所证的,真的能够超过二菩萨、二禅祖吗?你所参的知识,所悟的佛性,真的能超过善财及诸华严海众吗?你所得无生法忍,受佛印证,真的可以超过净饭王、韦提希夫人了吗?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也就是佛陀的父亲,七万释迦族子弟,是佛的亲属。劝父王及其亲属念佛往生净土,如果没有利益,难道佛会忍心自误其父以及亲属吗?一向认为证得无生法忍后,可许混迹尘俗以便度化众生。今观佛之父王、亲属既已证得无生法忍,而佛尚且授记他们往生净土。可见释加如来对父王及其亲属加以护持保养之用心,岂不深刻而又长远呢。 多见现今参禅的人,既不参究释迦如来的了义教,又不懂得达摩祖师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玄机。养成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自大。见有人修净土法门,就讥笑说:「你看那人在傚法愚夫愚妇的所为,何等的鄙陋浅薄呀。」我曾经评论这种人,他不是在鄙视愚夫愚妇,简直就是在鄙视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菩萨。不但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而且还造成谤法之业,又招鄙视圣贤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就是这种人。 于是永明和尚,对他们深怜而痛哀之,以剖出心肝的真诚,极力主张推崇净土。既以此法门作为自修净业之功课,又以此法门作为度化世人出离苦海之津梁。所以在他临命终时,能够预知时至,并且有种种殊胜的瑞相出现,肉身火化后,留下许多宝贵的舍利子,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曾经有抚州一位僧人,来大慈山,一年到头都在旋绕大师的舍利塔。有人问他何故绕塔?那位僧人答说:我因为得了一场重病几不能起,神识恍恍惚惚来到冥间,阎王发现我的阳寿未尽,因而得于放我还生。我正要离开,瞥见阎王殿左边供养一帧僧人的画像,阎王对其画像礼拜慇勤。 我好奇地请问主簿吏,阎王所拜的是哪位高僧?主簿吏告诉我,这位是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因他修行精进,圆寂后,逕直往生极乐净土居上品莲位。阎王特地请画师为他绘画图像而加以礼拜敬奉。这位永明延寿禅师,既悟明达摩祖师直指人心的禅法,又能致身于净土法门的自行化他,而得于往生极乐,位居上品。大师正是以自身所悟所证的事实来破解参禅者的执情,同时也以此作为对末法众生的劝信。所以我认为他所作的四料简劝人修净土实深有功于宗教,也正是指此而言。 在禅门中,岂止是永明大师这样。如宋代临济宗黄龙派的死心悟新禅师,在他所作的《劝修净土文》中劝人说: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很容易念,而往生极乐净土同样也是很容易的。又说:参禅的人最好念佛。自己根机或者迟钝,唯恐今生参禅未能大悟。至少还可以仗着阿弥陀佛愿力,接引往生。又说:我劝你念佛,你如果至心念佛而不能往生净土,老僧甘当堕拔舌地狱。 又如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禅师作《净土说》。其中有说:曹洞门下一宗,都是致力于密修净土,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念佛法门,属于径路修行,正是依据大藏经中诸佛所教,以此念佛法门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说:禅门中诸大宗匠,已悟非空非有的无相境界,仍然秉持志向,专心一意勤修净业。莫非是因为修净业而得于往生净土见佛,比起宗门尤其简易得多呢。又说:无论是佛是祖,或研教观心,或参禅悟道。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在修净业,无非同归一源。只要净业一门修成就了,无量法门都能成就。 至如北宋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慈受怀深禅师,南北朝时期的南岳慧思禅师,唐朝的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唐朝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朝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涧居简禅师,天目山的礼禅师等诸大老,这些尊宿都是禅门宗匠。考究他们或自己密修念佛,或公开劝人念佛,发扬净土法门的宗旨,则是不约而同。 不仅仅诸大老这样。我曾听一位老修行的大德说:「合五家的宗派,尽天下的禅僧,无论已开悟或未开悟,没有一人不归心净土的。」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解释道:「比如洪州百丈山的大智怀海禅师,他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的嫡传弟子。天下丛林都是依照他的规划而建立,从古至今,没有一人敢评议他的不是。天下清规都是依据他的制定而举行,从始至末,没有一事敢违背他的法度。 看他为病僧举行念诵的仪规:‘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迴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逕归安养。’这岂不是以净土为指归吗?又看他津送亡僧,大众念诵迴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这岂不是以净土为指归吗?至于荼毗之际,别无所为,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合起来称为十念。唱毕,复迴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这岂不是以净土为指归吗。自从百丈怀海禅师制定清规以来,凡丛林所以津送亡僧,全都是依照此法。那么,我所说的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仔细观察这位老修行所引用的言语,的确是有所依据而不容辩驳。我又因他所说的话,使我领悟到百丈祖师立此法的深意,也肯定不是无所依据而这样的吧。你既在丛林中住了这么多年,平时津送亡僧,大概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像此等为亡僧迴向十念,口里唱过,耳里听过,更记不清自己曾念过多少佛号了吧。你既不理会祖师指归净土的深意,自己又不肯发起省觉之心,便妄自认定禅宗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净土。则天下禅者之我执偏见,大概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 (演莲法师译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3>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三)做功夫的目的都是使妄念不连续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三十七)灵明无取舍执着 住于本妙明净体性即大手印定
- 工作生活忙碌,怎样达到念佛三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九十二)如河流之瑜伽时时观照保护己灵与真心相应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念起即觉绵密保任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再到无照无不照
- 《佛陀的格言》二十七、信心
- 净土经论撷要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一)离相能见物的功能就是自性不要认影子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念起即觉绵密保任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再到无照无不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二十九)知冷知热知疼知痒这知觉性就是真心 真心似镜 境界似影
- 末法时期,念佛以持名最为得力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二)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 《与神对话1》这本书, 透露了哪些秘密?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九)揭此空乐明皮壳自性之相方能赤裸呈现
- 「多闻」比不上「反闻」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五十二)离念的灵知即是当人的本性佛性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零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其斩断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