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须菩提比丘的悟道因缘
佛陀的天须五百位释迦族弟子中,有两位比丘同名为须菩提:一位是菩提大长者之子,另一位则是比丘出身于皇族、在佛弟子中誉为「着好衣第一」的悟道因天须菩提比丘。由于天须菩提比丘在过去五百世中,天须常生于六欲天的菩提最高层天──他化自在天,受享天福之乐;今世生于帝王之家,比丘衣食丰足,悟道因未曾匮乏,天须因此,菩提在他的比丘名字之前加上「天」字。佛陀成道后返回家乡,悟道因父亲真净王劝令五百位释迦族子弟出家学道,天须随侍世尊,菩提天须菩提便是比丘其中之一。 当时,佛陀告诫诸比丘:「修道之人应当自我约束、行止守节,以粗劣的衣食为生、以草蓆为床。」天须菩提听闻佛陀恳切的教诫,心中思惟:「我生于豪贵之家,不愁衣食,住的是雕镂华丽的宫殿,睡的是金银制成的床榻,用的是镶嵌七宝的食器;身上穿金缕织就的衣裳,脚上着轻薄精美的金屣。纵使受用如此丰厚,我都还不满足,何况要我穿着由粗弊破布缝补而成的百衲衣呢?我还是回到王宫,继续享受以前的生活,比较合于我的心意。」于是,天须菩提便打算还俗回家。 当时,佛陀正在舍卫国祇园精舍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天须菩提到精舍向佛陀辞行后,遇见了阿难比丘。阿难知道天须菩提的决定,便劝他:「请先住一晚,明日再走吧!」天须菩提回答:「修道人的房舍只有简陋的床榻座席,我怎么能住呢?我还是到居士家借住一宿,明日便回俗家去。」阿难说:「且稍待一下,我立刻为您準备上好的床座卧具。」于是,阿难至王宫中借用了坐具、幡盖、花、香及四灯油等种种庄饰,一切所需,事事具足。天须菩提在阿难精心布置的房间中暂住一晚,因环境顺心适意,心得安定,他在房中专注思惟四圣谛的道理,到了后半夜便证得阿罗汉果,飞腾虚空。 夜半时分,阿难心想:「如果天须菩提还是住不习惯,不告而别,我借用的王室宝物,恐怕会被别人拿走。」阿难放心不下,便到他的房间察看。没想到,在屋内看不到天须菩提,抬头一看,竟然看见他飞升在空中。阿难即刻向佛陀稟白:「天须菩提已证得罗汉果,现正飞升虚空之中。」 佛陀告诉阿难:「衣着有两种:一种可亲近、一种不可亲近。什么是可亲近呢?如果穿着好衣,能增益道心,这样的衣着便可亲近;相反地,若是着好衣时,道心减损,如此的衣着便不可亲近。因此,阿难!不论是穿着好衣、或是穿着粗弊衲衣而得道的人,同样都是从这念心上来悟道,并非因外在的衣着和形相而悟道!」因为这样的缘故,天须菩提有「着好衣第一」之美誉。 典故摘自:《分别功德论·卷第五》 省思: 一般人容易以外在的形相,作为判断人事物的标準,因而产生分别、取捨,落入两端。故事中的天须菩提比丘,因为生生世世衣食丰美,所以不习惯简陋刻苦的生活;然而,当他在适悦的环境中,身心安定,一念净心便能成就道果。 生活中,当以「同事摄」行菩萨道,设身处地关照他人,自身能做到不于境界中起分别执着,便能度化一切,得到真正解脱自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七)【注释】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
-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二)云何净其念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九)【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六)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 愿罪业悉消灭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一)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 净慧老和尚: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jing土宗?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一)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 儿孙之爱难捨,如何防治爱慾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六)【义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别再说你努力,你那只是瞎忙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一)【注释】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
-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八)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二)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 净慧老和尚: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