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原文】 荣名厚利,名利世所同竞,可得可免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名利却之亦不可免」。可得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名利处世者当深信熟玩。可得可免 盖求不可得,名利人或知之;却不可免,可得可免谁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名利何以求为?又求之未得,可得可免不胜其愠;及其得之,名利不胜其喜。可得可免如知其不可免也,名利何以喜为? 又己得则喜,可得可免他人得之则忌。名利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为? 庶几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故知此语玄妙。 【译文】 荣耀的名声以及丰厚的利禄,这都是世人所竞相追逐的。而古时贤哲却感慨地说:「有人处心积虑谋求名利,偏偏无法得到;也有人得了名利,为名利所拘,苦于无法摆脱。」这后一句「却之不可免」最极玄妙,处世的人应当深信,并仔细地加以品味。 因为名利不容易求得,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至于有人苦于无法摆脱名利,这其中的滋味有谁能理解呢?如果知道名利有摆脱不了的烦恼,何必还要去苦苦追求呢? 有些人求不到名利时,心中非常难过懊恼;等得到的时候,心中又非常欢喜。如果知道名利有摆脱不了的烦恼,还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 又有些人,自己得到名利就欢喜,若他人得名利,就心生妒忌。如果知道名利有摆脱不了的烦恼,还有什么好妒忌的呢? 因此便能通达明白,一切祸福都是自己宿世因缘所感召的,也不难明了世间万境都是因缘和合的空,因而对于事业的成败以及个人的名利得失,也就失去兴致了。由此可知「却之不可免」这句话确实玄妙。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楞严经》第十二套:?19>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2>
- 《楞严经》第十六套:?5>五十种阴魔
- 全佛是心,心外无有佛为心所念
- 《楞严经》第十五套:?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三套:?1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十三套:?1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6>
- 《楞严经》第十六套:?46>(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三套:?1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 《楞严经》第十四套:?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五套:?4>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六套:?6>五十种阴魔
- 新年的七道红烧素食菜谱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7>
- 《楞严经》第十三套:?4>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十五套:?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