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楞严经》第十六套:?5>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5>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5>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

《楞严经》第十六套:?5>五十种阴魔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1370页,套>楞严经讲义,种阴中间,楞严[癸二内彻拾虫]这个彻就是经第透明的意思,身体修行到一种程度变成透明的套>,而且能够看到身上的蛲虫还有蛔虫,可以直接把它拿出来。经文:【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解释一下:说:阿难。

4、复以此心,因为这里也是修禅定、三昧,在这个禅定心中精研妙明,因为他用智慧观照,妙明就是所观的闻性,我们前面所讲的反闻闻自性,那么因为观照的功夫很深,越来越深,不外流,看到了身上的光明,所以其身内彻,彻就是光明内彻,这个时候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蛲虫还有蛔虫,这是身体的一种,短的叫做蛲;长的叫做蛔;可以直接从身上取出短虫,还有长虫,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寄生虫,但是身相宛然,也就是身体并没有异样,亦无伤毁,此名精明,那么因为他在定中暂时得到这种功夫,精进,内心有一点光明,流溢形体,就像水漫出来凡夫啊,一般人身跟心没有什么异样,可是修三昧的人,到了这个程度呢,这个光明充满了全身。斯但精行,就是因为精进修行。

5、底下,暂得如是,这一句话一般人看了都忽略了,暂得如是就是说他只是暂时的功夫,不能误认为,非为圣证,圣证就是一证永证。意思就是这种功夫只是暂时的而已,很快就会消失了,并不是圣证,圣人一证,他就永证,所以这个时候修行人,修禅定三昧,精研妙明的人,不作圣心,千万不要认为说你已经证为阿罗汉果了,或者证为佛果、菩提果、菩萨果啦,千万不要有这种观念。你自己修行,要是有这种功夫,千万不要说你已经证圣果了,或者是你去看到别人有这种功夫,从身上拿出蛲虫、蛔虫,你也不要误认为对方已经证圣了,所以非为圣证为什么叫做善境界。

《楞严经》第十六套:?5>五十种阴魔

1、修行有这种功夫也算不错。但是呢,不可以作为圣解,如果只是暂得如此,你就把他误认为说你已经成圣、成贤、成圣果、成佛果啦这个时候如果你把他当作已经是圣证、圣人之解了,那么你就麻烦了。

2、就会落入群邪的坑堑里面,即受群邪,意思就是说有种种的祸害产生,群就是众多,邪就是祸害,你就会产生了种种的祸乱之害。这整段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有这种功夫,也不要沾沾自喜,说你已经成圣成贤,如果你看到别人有这样子的功夫,也不要稀奇古怪。那么这一段五十种阴魔最重要的是佛无问自说,就是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来问五十种阴魔,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就像是《弥陀经》一样,《弥陀经》也是无问自说,也就是净土法门,连大智慧的舍利弗也只有听的份,连问都没办法。

3、所以五十种阴魔跟《弥陀经》里讲的一样,就是无问自说,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去问这个问题,而佛自己讲的,这个是重点。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五十种阴魔除非成佛能讲得出来,要不然一般是没有能力讲出来的。接下去,[此第二身内透彻。行人仍复以此禅定心中。

4、精研,即能观智慧;妙明,即所观闻性。观久功深,不复外溢]因为心光不外泄。

5、[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蛲,即腹中短虫;蛔,即腹中长虫。拾出身相宛然],把那个虫拿出来,身体完全没有异样。[无有损伤毁坏;此名心精妙明,流溢形体斯但定中,精研之行,逼拶之极,]这个念拶ǎ,逼拶之极,这个拶其实也是逼的意思,逼拶之极,把他逼到极端了。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