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三种方法
第一,修行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修行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修行是修行故汝等心想佛时。是修行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修行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修行是修行故应当一心繫念谛观彼佛……」学佛的人一定心里要有佛,想着佛,修行想佛的修行时候,你会开心一点。修行 佛的修行相好庄严,你这么一想,修行我们内心自然会变成庄严清净,修行我们为什么要烧香啊为什么要点灯?去买花供佛呢?这是修行表示庄严,供佛的时候,我们内心妄念放下,烧一支香的时候我们妄念放下,这个时候内心清净,观想佛的时候,我们内心起的清净的心,繫念起来。所以经里面说呢,诸佛在哪里?不离我们当下的心念,想佛的时候,心里就是佛。因为我们心中有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如果这个心不是佛,这个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说是金,它可以做种种首饰,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种种首饰。同样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都是从我们心想而生,就我们时时在想佛,但是我们妄念很多,想着想着,它就想别的去了怎么办啊?收回来再想。我们能够想佛,佛经里面说,叫做始觉,开始觉悟;能够与我们本具的佛性相应,叫本觉,始觉与本觉相应那我们就有大智慧,就与佛那种智慧是相等相同,所以我们时常要观想佛。 第二,忆念 时常忆念,忆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这个心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什么呢?不要忘记这个佛,不要忘记这个佛号。 即使你修禅也是一样,修禅叫参话头,那个话头,什么叫话头呢?你起心动念之前那个心是什么?我们讲话也好,起个念头以后,那叫话尾,在你讲事情,讲话之前能够看到那个心叫话头,时时看着它。起妄想起妄念都没有关系,经里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迟了就来不及了,念头起不要管它,你能够看见它,知道起念头就好。 这叫忆念,忆念佛的相好,或忆念佛的名号,你心不忘,这样能够通显唯心是佛,如《圆通章》里面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儿子想母亲,母亲又想儿子,这样的两人相见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能见到,母亲时时在那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就很难见到。就比如说,诸佛就像母亲一样,慈母一样,时时都在念着儿子,念着儿女,儿女不想,作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难见面。他也忆念父母,所以他就想尽办法去见父母。所以《圆通章》叫「如子忆母,如母忆子」,这样呢,叫不相违远。 忆念就是这个心啊,让它时时提起来,想着这件事情。念佛的时候,你要忆念在这佛号上,忆念在这个心上,每一句佛,从我们内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个念珠在那里数佛,那是不够,时时忆念这件事情,迴心返照自己,这是叫忆念。 第三,修行,修众行。 修观想忆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说,我又要拜观音菩萨,又要念地藏经,又诵普门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弥陀经,念的很杂很多怎么办啊?我哪一样都想念,哪一样都放不下,然后我又想往生极乐世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极乐世界说简单很简单,易如反掌,弹指间即能够往生。 首先你要具足信心,这是要紧。我们在家学佛修行,还要做很多事情啊。这就要根据经里面讲的,修诸功德。普贤十大愿王,把华严所有的精神思想,导归极乐,他修一切,礼敬诸佛乃至普皆迴向,他的愿有多大呢?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从礼拜乃至迴向,无有穷尽。这是普贤的大愿,那么这大愿,每一个愿他都一一导归极乐,等到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财产都不能相随,唯此愿王不相捨离。 我们时常要念,我们说念佛,告诉说修诸功德,只要你迴向心,迴向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愿王,不相捨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呢,蒙佛授记,而且能够行化一方。 那《法华经》里面:「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资粮,我们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我们在家里能够素食就是慈心不杀,同时我也在修十善业,从三皈依开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后呢,我们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后读诵经典,还要劝别人修行,这样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诸功德。 不是说我们念佛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萨,儿子媳妇叫你带一下孙子,你都不肯。你说我要修行念佛,照(样)带,我们照样发愿念佛发愿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迴向,都能往生。 今天,也就是来这里,跟大家结个法缘。三句话,我们为什么要修行,首先前提是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要学习佛法,我们要修行断除烦恼。这是我们要做的。然后呢,怎么修行?法门很多,我们要从观想开始,时常想着佛,想着菩萨,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萨的慈悲,时常贯穿你这种思想,你自己的内心当中。 然后再来呢,忆念。那你总要选择一个法门以此作为专修,叫做忆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实实的念,那么念佛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修一切行,修众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三皈啊,诸戒行,发菩提心啊,读诵经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迴向往生极乐,那么功德一定能够圆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破地狱的偈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 净慧老和尚: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jing土宗?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六)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
-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四)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四)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 愿罪业悉消灭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五)【诠论】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
- 随机阅读
-
-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六)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六)【义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二)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八)【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六)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 《百喻经》癡人赞父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零二)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原来infp也能这么自律高效啊(11月复盘)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一)【注释】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
- 「多闻」比不上「反闻」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六)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 到寺院拜佛,不要在大殿正中央拜垫上拜佛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