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九)“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一百零九,开示开眼“若离外见,百零不成内对所成,若离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楞严经讲义是内对内对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所成身中,这两部开示是合眼何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见暗见明见面见面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共读有修之仁者,楞严各位高僧大德,开示开眼开悟见性的百零不成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若离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内对内对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2、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3、经文:【“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这个是二分法,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内看,但是,因为它是文言文,所以,看起来挺有学问的,但是,体会起来,从文字上看不太懂;但其实它很简单的。[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这是如来再重述阿难的立论。 4、“离”“外见”,就是外对所成之见,就是跟眼睛配对来解释这个是一般能接受的,也是佛陀所讲的,眼根攀缘色尘,而生眼识,所以,眼是向外看的。“内对所成”,是心眼向内看所成之见。这是阿难的看法。 5、此言,依阿难你的说法,如果不是“向外看”所成之见,便是“向内看”所成之见。这又是凡夫二分法所造成的计着。 1、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要进入不二法门。因此,万法回归当下,也就是说: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诸法,它就是空,空就是性的展现。 2、因此,我们要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是什么。色即是空,也就是所有的现象界都是本体界,所以叫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有的本体界,绝对的本体界,也就是所有的现象界,现象界是空,本体界也是空。 3、但是,本体界的空,它是可以显现般若智慧的,是可以显现般若智慧的。因此,什么是佛陀。佛陀就是彻底的否定自我;再一次的彻底的肯定自我。 4、彻底的否定自我,就是缘起四大的色身,四大本空,五阴本来就无我。所以,佛陀先彻底的站在缘起的角度否定自我。再来,站在真心的角度,真心的角度,就是所谓如来藏性的角度,彻底的肯定自己,因为这个如来藏性是作得了主的;凡夫无明、烦恼,所以,他作不了主,这个心性作不了主;而佛陀彻底的否定以后,再一次的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5、到最后,否定跟肯定,都只是语言的表相而已,那只是站在没有修证、没有证悟的人的角度,佛陀是这样善巧方便的讲。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的心,从哪一个点、线、面,时空、因缘不一样,切入都可以见性。[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外见,像你阿难所讲的:内对所成,那么,合眼见暗,你阿难认为是见到身中,就是身内了。共读楞严开示
一百零九“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7>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
- 《楞严经》第十六套:?13>五十种阴魔
-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 《楞严经》第十五套:?8>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六套:?9>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44>(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百喻经》癡人赞父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0>
- 《楞严经》第十六套:?19>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1>
- 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
- 《楞严经》第十二套:?8>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十套: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3>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27>五十种阴魔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