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4>
1、楞严《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经 2、前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经今天我们从38页,前门【甲九历明传译,楞严分四,经第乙初主译人二译语人三证译人四润文人今初】也就是套经说:十门里面的第九门,这一部经是前门怎么传来的。 3、楞严是经第谁翻译的乙初主译人。唐中天竺沙门。套经 4、般刺密谛译。这个是主译人,最主要的翻译的人。 5、说在唐朝,中天竺;当时候印度分五个区:东、西、南、北、中,就是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那么,他是属于中天竺,天竺就是印度了。「沙门」也就是出家人,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就是了解心的本源。 1、般剌密谛,翻译成中文叫做极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和智慧的出家人,就是他是主译人。在这个有几点感动的地方,中国需要这一部经典,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拜经台拜了十八年,可是,智者大师跟《楞严经》无缘,这求法也是心切。传法的人不惜身命,他把这个手臂剖开来,把布放在里面,细的布抄经,放在里面,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再来,翻译得非常的严谨、谨慎,也是第三点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2、我们后代的一切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护法居士大德,这一本《楞严经》传到中国来,是吃尽了多少的苦,历尽了多少的辛酸,而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祖师大德还把注解写得很清楚,我们能不好好用功吗。这就是我们要珍惜的因缘。【唐,是朝号,】也就是唐朝按译经图记,此经翻译在唐朝,】这个《译经图记》,我查了佛学大辞典,我念一下: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汗明帝到唐代的玄奘三藏为止,总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附载译者之小传,也就是每一个人都附有小传。 3、所以,这个《译经图记》,也可以说一百一十七人、译者,里面有一些小小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伟大、超越的地方。说:此经翻译在唐朝,【则天】大家都知道这是武则天。 4、中国有二个女皇帝:一个就是武则天;第二个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虽然不是皇帝,但是,等于她在掌权,她垂帘听政,所以,几乎统统她在处理的。则天【罢政,】“罢”就是还政,就是她没有执政了,就把这个政治中心交出来【中宗嗣位,】“嗣位”就是继承。【神龙元年,】也就是西元705年。 5、【五月二十三日,此应是开始译经日,【中天竺,是译主生处。天竺乃西域国之总名,译为月邦,有圣贤继化。地当南阎浮提中心,即今之印度,有九万余里他们的这个计数,跟我们现在的公里数是不一样的,他们这里的“里”很小。《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4>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什么是十信位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七)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一)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室罗筏城之中,复有长者居士,同受佛化,故亦同时饭僧,以自恣作福胜故
- 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五)【讲义】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五)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四)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五)【讲义】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