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1、共读告同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一百五十五,开示佛兴慈悲,百佛悲哀哀愍阿难及诸大众楞严经讲义是兴慈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难及,这两部开示是诸大众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海潮欢迎各位有学之士,音遍有修之仁者,共读告同各位高僧大德,楞严开悟见性的开示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百佛悲哀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兴慈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难及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2、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4、[慈悲]:慈就是与乐。所以,要做菩萨不简单的,要学小乘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5、这小乘跟大乘,小乘,它比较重视事相,譬如说:在比丘戒里面这样记载,说一个小姐掉到水中;大、小乘就差别在这个地方,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过去,看到那个小姐快淹死了,小乘可以这样讲,对她这样讲:那是你的业。就是明明可以救的,小乘为了持佛的戒律,可以不用救的我为了持佛的净戒,我为了持戒清净。旁边都没人,你明明可以救,你持小乘戒的,可以不用救她,我为了清净比丘戒,怕坏了佛的清净戒,所以,手不碰女众,坚持佛的戒律,这样不犯,比丘戒是这样子的。 1、这个在大乘不行,大乘要怎么样才犯呢。这广化律师讲的:把这个女众拉上岸的时候,立刻要放手,还不能动念。救起来,她可以呼吸就要放,立刻要放手。若是说:这个小姐皮肤很白虽然人是你救起来的,就是不能碰,这是大乘心戒,你可以救她;但是,不能碰她,这个大乘菩萨的心戒就是这样。 2、不犯,在菩萨戒里面不犯,就是这样子,大小乘差异很大。大小乘差异很大譬如说:在比丘戒里面,佛在世,如果有人去托钵,鱼、肉、生酥、熟酥,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没吃素比丘,佛在世的时候,就是你供养什么,我吃什么,叫做方便吃;在大乘菩萨道里面,食肉得无量罪,畜生无异菩萨戒里面又变成这样。所以,小乘他认为,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所说的大乘菩萨戒是不存在的,他问:毗卢遮那佛是谁呢。他们不承认有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他们只有承认释迦牟尼佛。 3、所以,你到南传去看他们的修行方式,跟北传的大乘的思想完全不同;某些有共同处,杀、盗、淫、妄就有共同处;但是,那个心差距很大。因此要讲慈悲,这个[慈]就是与乐;[悲]:拔苦,要讲[慈悲]这二个字,要让众生快乐,必须讲柔软语,用柔软心,用柔软的态度。 4、因此在哲学家里面讲那一句话,我很认同:生命,态度决定你的一切,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人家,你就会得到什么果报。你今天是上班族,你的上班的态度是什么。你今天你要学佛,你的学佛的态度是什么。 5、所以,态度决定一切。你是用什么心来学习佛法的因此要做到这个菩萨,悲,要拔一切的痛苦,还无苦不拔呢。所以,修比丘的很容易了,当然也很难;进一层,菩萨就更难了;那你可想而知,还进入佛的领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怎么来的。共读楞严开示
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大安法师2021新春开示:修心如牧牛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六)【讲义】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一)【讲义】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八)【讲义】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九)【讲义】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
- 共读楞严开示(八)初销颠倒想说空如来藏
- 修行人怎可把这个色壳子看得这么重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随机阅读
-
- 终日在妄之性灵,即终日恆真之性灵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五)【讲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五)正说妙定始终,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学佛人着魔了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一)【讲义】壬二正为宣说(分二)癸初正答满慈 二兼示阿难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五)破识显根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单持佛号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语吗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一)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八)【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