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严经》第十六套:?45>(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楞严经》第十六套:?45>

1、楞严律法《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讲45>,套>五十种阴魔,种阴慧律法师主讲。魔慧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师主

《楞严经》第十六套:?45>(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2、楞严律法第十六套:,经第讲五十种阴魔,套>主讲:慧律法師主讲。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魔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师主

3、楞严律法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看这里:这个是经第讲行阴,这个是套>行阴的左边的前一念,这个行阴的前一念,师父伸出的左拳,这个行阴的后面这一念,师父伸出的右拳,好,这一念,他这里外道所执著的就是说:这中间,前面这一念跟后面这一念。如果看到,看到了这个相续的,他就认为中间假设一个跳板跑出来这个前念生后念的,中间跑出一个跳板,跳板怎么样。要不然怎么连续咧要怎么连续。这个中间这个跳板叫做“增”,增加了一法;知道吗。

4、有的人见的不一样,这前面一念,后面一念,中间这个空档像深沟一样的,这个叫做减;这个还是观念,当他认为:站在连续的角度,中间一定有法,要不然怎么接续啊。这个叫做“增”;看到中间的空档处,这个叫做“减”,没有中间这个,叫做“减”。

5、这样听懂没有。你要让它接续,这个叫做“增”;不让它接续,中间少了一块,这个叫做“减”,生、灭,中间少了一个,是前念一生,后念生,中间这个一定会少了一个空档,站在这个角度,叫做“减”。那么你要让它连续,中间一定要增加一个,像跳板一样,要不然你怎么跳过这一连。

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1、跳过这里,才跳过那边嘛,这个叫做“增”;那没有这个,叫做“减”;外道就是这个观念故,所以,他不能确定行阴之相,因此他若答别人问行阴之相的时候,他便回答说:“行阴亦增亦减”。有时候是增,有时候是减。而最前面的两句,则表示他因见行阴“有变异相、亦有恒常相”,故他答人的时候亦言,也这么说,:行阴“亦有常亦无常,不可定说”。进而推之于一切法,彼亦如是见,故亦,也,作如是说以答他人之问。

2、“各各生处,名之为有”:说:此人于定中,因观众生各各皆有其独有之生处,故,所以,称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但他又见一切众生亦,也,皆归于亡处,死亡,便称之为“无”。合此两句,则若有人问他:“众生为有。

3、”或者是问:“法是有、还是无。”他便回答说:“嗯。

4、亦,也,有亦”他就是这样让你弄不清楚,就是这个样子。不晓得“有”是空无自性,“无”还是空无自性。所以佛陀最伟大的思想,就了解诸法空无自性,便见一切法,便见一切法。

5、2421页:“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就是全部“别”。谓以上八种,表面上好像皆,都,是依理来观察行阴及诸法之相;然而因此行者之用心有所差别,都是因为境界不够,没有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各各用心有所差别,是什么意思。就是境界不够,看的角度不一样,用心有所差别,用现在的语言叫做:看的角度不一样,故,所以,他们所见者你有你的看法,我们有我的看法,所以为什么说,六祖讲:诤与道相违。你有诤论就是表示你看的法不够究竟,你才会跟别人诤论。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