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五)7---9慧律法师主讲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五,多罗7---9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主讲 2、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多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宝经 3、慧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师784页【观诸有为法,主讲离攀缘所缘,楞伽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4、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这一段呢是佛在说:什么才是佛真正的心量,佛讲的是这一颗真心,什么才是佛的真心的证量呢。观诸有为法,“有为法”当然就是世间生灭法,那怎么样进入佛教的核心,涅槃真心呢。 5、要离攀缘,“攀缘”就是能缘的心,“所缘”就是所缘的法,也就是相,“法”就是相,离能缘心,离所缘之法,“无心”就是没有分别心,能所双亡,便达到无心的心量,这个没有能所的无分别心,我说才是真正佛的量,量者自性处,当一个圣人证到真心的证量境界,如果能在心量的自性处,就是达到终极点,量者自性处,证到真心的圣人的证量境界,如果能够在心量自性的极处,要放下什么呢。缘性二具离,能缘、所缘,令能缘、所缘放下,那个“性”,第二个字这个“性”字,就是无心之性,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心性,不但要能缘、所缘要放下,连那个无分别心的心性,统统要放下,你不能着一个说“我无分别”,那么就变成生灭、有分别,意思就是说:证量的解脱境界,它是去契入绝对的,不能用衬托的,离了能缘、所缘,又着一个无分别心的心性,那又变成生灭,所以能缘、所缘,包括那一颗无分别心性,二者俱皆远离,这两个统统要放下,能达到本性的究竟妙净之境,妙净的境界,我说名心量,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的心量。【注释】“离攀缘所缘”:“攀缘”,即,也就是,能攀缘之心。 1、我们之所以不能断烦恼,都是因为一直攀缘外境,“所缘”,即,也就是,所攀缘之法。所以佛经里面,把我们这个心比喻作猴子,这个猴子呢。右手抓一支树枝,左手去攀缘另外一支,一直前进,左手右手,左手右手,那就是一直攀缘,我们的心,它就像猴子。“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无心”者,无分别之心。 2、谓既离能缘、所缘,则能所双亡;既无能所,便达无心,无有一切虚妄分别之心,如此之心量,如来说为真心之量,以离虚妄分别过故。在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这个“无心”,凡夫体会不出来,这个“无心”,便达无心,一般的众生以为我什么都不要去想,空虚叫做“无心”,那是不对的,这个“无心”是功夫,也就是没有妄念,当体即空的不二真心,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心,所以这个“无心”分两个角度,一个是开悟人讲的无心,就知道:是真正的无心,而世间人讲的那个“无心”,等同无念、无想,就变成这样子,所以这个无心的解读,还不能用妄识、生灭心去解读。 3、“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然而已证此无心之真心量者,犹有真心之量存焉,若能于此心量心性之极处,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如是即,就,能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我方说此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4、那么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佛的境界,用推论的,因为凡夫没有办法证量,就知道说佛的如来藏心量,一、扫除任何的语言,二、扫除任何的文字,三、扫除任何的思维模式,统统不能用推论的,所以如果把这个佛法,用妄心来讨论,是没有办法契入佛教真正超越的思想,永远没有办法,所以佛法它不是学术,学术就是一种妄执、推论,而佛教讲的是真心、本性、究竟,没有任何的阶位,所以唯证相应的东西,世间人确实是很难,应该说是摸不着门。【义贯】智者以正智“观”察“诸有为法”,其性本“离”于能“攀缘”之心以及“所”攀“缘”之法,为什么“其性”呢。意思就是:其性,万法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没有能缘跟所缘,离于能所;既无能所,则达“无”分别“心之”不可思议“心量”,此则是“我说为”真“心”之“量”。然已证此真心“量者”,若能于心量“自性”之极“处”,真的能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俱”皆远“离”,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界,“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5、【诠论】此二节所颂者,为即俗而明真,即俗就是当下,俗谛当下就是真谛、真性,乃悟者之心量。自此以下,为颂上面所说的自妄想心量,最后显示如来自觉境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五7---9慧律法师主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三)【义贯】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二)【义贯】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七)【讲义】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
-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八)【义贯】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毘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一)【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四)“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七)【讲义】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随机阅读
-
-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三)【讲义】已三想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三)【讲义】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七)【义贯】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二)【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九)【讲义】当处出生,生无来处;随处灭尽,灭无去处;不过徒有幻妄名相而已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一)【讲义】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三)【讲义】见思惑(2)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一)【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三)【义贯】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 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二)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一)【讲义】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二)【义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奶奶的往生纪实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六)【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八)【义贯】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毘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二)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