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之孝悌
人者,德之孝悌任也。德之孝悌力任孝弟、德之孝悌忠信、德之孝悌礼义、德之孝悌廉耻之八德,德之孝悌俾无所歉缺,德之孝悌故名为人。德之孝悌——印光大师《人字发隐》 「人者,德之孝悌任也」。德之孝悌任什么?这就是德之孝悌谈到着名的八德。做人要有八德,德之孝悌但这一点我们讲的德之孝悌人太少了,其实现在我们的德之孝悌伦理学就应该讲八德。「任」有符合的德之孝悌意思,你的行为要符合这八点;任也有担当的意思,要努力去做的意思,这叫「力任」——努力地去做。 八德,第一是「孝」。孝称为「德之本也」,道德人格的基础、根本。曾子专门写《孝经》——十三经就有一部《孝经》。「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这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之道里面所含的意思,所以作为人得要行持它,这是作为一个人的知恩报德的基本的道德素养。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的恩德都不了解,都不去报答的话,他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他做人的基础没有了,他的人格一定是瓦解的。所以,孝是贯穿着八德的始终的。 孝又有层次上的不同。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一个孝子,大孝是让父母双亲在整个的人群当中受到尊重,就是得要立身扬名,建功立业。就好像虞舜得天子位,以天下来养他的父母,这叫大孝。其次,做不到大孝,「弗辱」,不要让父亲受到侮辱。比如你蹲监狱了,二进宫了,让父母在人群里面都抬不起头了。再其次,「能养」。能养,就是在物质生活当中能够让父母的衣食不愁,能养父母,这是最低限度了。但很遗憾,现在能养父母都受到挑战了。在孔子眼里,只是赡养父母的物质生命层面,这是动物都能做的,羊都有跪乳之恩的。所以,孝要顺,要养志,不是养身。 曾子就做到了养志。养志就是让父母开心,快乐,一切顺着父母的心。曾子养父母,能够给父母提供很好的吃的东西,肉什么的。吃的剩下来的,曾子还要去跪下来请问父母剩下来的怎么处理。父母说怎么怎么处理,他就听父母的话,怎么处理。这叫养志。到了他的儿子就差一点了。他的儿子叫曾元,养曾子也比较恭敬,也能够给他好吃的,但是吃完之后不问父母怎么处理,他自己处理,这就有点逊色了。 站在一个儒佛的道德层面来看,不仅养身,不仅养志,而且要给父母以大道——养他的法身慧命,让他来修道。这就是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父母双亲能够离开三界的轮迴,作为为人子的孝道才算成就了。 这是第一个——孝。 第二个字是「悌」。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的,称为「德之序也」,序就是有次序、次第。作为弟弟的,要顺着兄长的这样的尊位,有谦逊的心,所以叫「善事兄长为弟」。这种关系处理好了,在人群当中对一切年龄比你长的,你都会像对待兄长一样地谦逊、随顺。 孟子讲「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的圣人之道就是做到这两个字。虞舜原来是一个农民,躬耕于历山,就是山东济南一带。他就是孝出名了。孝顺比较好的父母,那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但是他的父母可不是善人。他的母亲是一个后母,父母就常常要害死他,那不是一般虐待他,就是要把他置于死地,这个不好孝顺。 然而,虞舜竟然对要害死他的父母行大孝,感化他的父母,感化他的弟弟,才被尧所知。四岳推荐虞舜,尧就看中了他,先派两个女儿为他作妻子,来观察他的内政,然后让他摄政,派他的儿子作为他的下属。经过二十八年的考验,很不错,禅让天下给虞舜了。说明唐尧、虞舜都是看中孝的,以孝治国,「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一)【讲义】午三分合难破(分三)未初破因眼生二破因色生三破和合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八)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三)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四)【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 六祖惠能 I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随机阅读
-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七)羯磨师第一番白已云:“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 修佛的目的就在修心
- 共读楞严开示7——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6——科判与序文
-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一)【讲义】午三分合难破(分三)未初破因眼生二破因色生三破和合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七)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九)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 僧家之待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一)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 元音老人|法身、报身、化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