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十二)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
1、大手《大手印》浅析讲记,印浅言思七十二,析讲相离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记法即相法身无相,身无无相而无不相,大手在佛不增,印浅言思在众生不减。析讲相离离言思,记法即相就是身无超越了语言和思维。 2、大手离言思之智慧性境,印浅言思即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析讲相离自性本具的大智慧。假如你超越语意分别境,记法即相就会自自然然地安住于这个大智慧中,身无而受用无穷。要做到时时刻刻都自自然然,而不带一点功用之修,是很难的,我们都是有功用之修啊。从初地到七地菩萨,还是有功用之修,从八地到十地才是无功用之修。 3、我们凡夫想一下子就达到无功用之修是不容易的,所以,要从有功用之修,到无功用之修一步一步地上去。何谓有功用之修呢。 4、就是时时地觉照念头一动,即刻警策自己:“哎,不要动,我看见你了。”假如你不觉,就照不见了,跟着念头跑十万八千里还不知道呢。 5、所以,我们时时有觉有照,就是有功用之修;照到后面照熟了,不要觉了,它自然照,它自然不动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无功用之修了;到最后寂也不可得,照也不可得,那才是真正到家。我们只有时时如此做功夫,才能从有功用之修达无功用之修,不能一步登天。这功夫怎么做。 1、时时觉悟,要安住在无语言可说、无思想可动,即如宗下所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朗照的大智慧当中。我们的心不动了,它就自然朗照,反应异常快捷;假如你心有所动,有所住着,有所烦恼,反应就很迟钝了。 2、因为你被境界牵走了,心的光明被境界所遮盖,无法朗照了,所以,反应就迟钝了。你假如能做到时时安住在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说话也不可得,思想也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你自然了了分明,那么,所有的神通妙用就来了。你不这样做,想要神通啊凡夫时时刻刻都在计较、分别,患得患失,故不得安宁自在。我们修。 3、道,就是为了离开妄想,去除执着,恢复本性光明,而起大机大用。我们的佛性就象太阳一样,光明无量,但为妄想分别所遮,不能放大光明、起大神用。 4、如乌云消去,太阳就放大光明,离开了妄想执着,各种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大日经》云:“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菩萨住此”是住什么地方啊。“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在这种境界中,再勤苦修学,以除旧习,不久就会五通齐发、辩才无碍。 5、五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佛有六通,五通之外,还有漏尽通,就是一切妄想、执着、分别、烦恼等有漏之处。那就是“离言思之智慧性境”啊。《大手印》浅析讲记
七十二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4>
- 《楞严经》第十六套:?40>(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 龙树菩萨的故事
- 《楞严经》第十五套:?18>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0>
- 这个苦谛很重要,你一定要从痛苦中觉悟
- 《楞严经》第十四套:?5>(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五套:?24>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六套:?22>五十种阴魔
- 忽然看见异相,这里头有魔也有圣境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4>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8>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6
- 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七 )佛法是安心法 是真实受用的
- 《楞严经》第十六套:?11>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2>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