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1

《楞严经》大纲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纲目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1

2、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

3、楞严底下,纲目5,次解历险生忧——忧魔入心。楞严【又彼定中诸善男子,纲目见色阴消,次解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就是残害自己,很可怕的行为。

4、或常忧愁失于正受。】你看这个修行修得怪怪的,不喜欢看到人,走进山林、森林。

5、所以那些奇奇怪怪的,都不是正法。义贯:[又彼]进修禅[定中]之[诸善男子,见]自己[色阴]已经[消]尽,[受阴明白]显露,当此之际,[所]欲新[证]者,就是破受阴,尚[未获]得,而[故心],色阴,[已亡],因此[历览]前后[二际]茫茫无寄无所适从,油然[自生]前途[艰险]怖畏之感。[于]其[心]中[忽然生]起[无尽]之[忧]愁,眠则[如坐铁床],睡不安枕,食则[如饮毒药],食不甘味,既已不乐世间,所求圣道又仍无着落,[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为快,[常求于人令其害命。

目次解说11

1、][此名]虽有心[修行],却[失于]以正智观照之[方便]:若及时觉[悟]、改悔、忘忧、[则无]过[咎,非为圣证]之境界。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以舍命为解脱,就是拿刀子来砍死我。这样就是解脱了,作如此见,名为恶见,很可怕的知见。

2、[则有一分常忧愁魔]趁隙而[入其心腑],摄其神识,增其忧愁,令其[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或常]怀[忧愁],而[走入山林],怪癖,很怪的癖好,走到山林,单独一个人。以厌世故,[不耐]烦[见人]。连看人都不喜欢,修行修到这种程度。

3、彼行者即以此等邪念而[失于]三昧[正受],反成邪受,来世[当从]其邪见邪受而[沦坠]恶道。6,觉安生喜——喜魔入心。【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稳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此名轻安,无慧自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也是很可怕的,自己跳起舞来,控制不了,自己认为已经得无上道。

4、义贯:[又彼]进修禅[定中]之[善男子,见色阴]已[消]泯,无复质碍覆盖心光,得大光耀,从而[受阴]得以[明白]显露,心地虚明,因此睹见清净本心,当[处]此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境界[中,心安稳后,忽然自有无限]欢[喜]之心[生]起,[心中欢悦,不能自止]。就是喜悦得不得了。

5、[此名]定心成就后,远离粗重所发的[轻安]善心所法,所以身心快乐莫可言喻。然行者[无慧]自察,而[自禁]过量之喜。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之真得大自在境界。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