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原文】 须知净土法门,好高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每拙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每皆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成弄而注重于开悟,巧成不注重信愿求生。好高美其名,每拙曰禅净双修。每皆究其实,成弄则完全是巧成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好高不到大彻大悟,每拙不名有禅。每皆今之参禅者,成弄谁是巧成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 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复张纯一居士书 【如诚法师译文】 必须知道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间人每每认为这个很平常,没什么稀奇,于是以宗门的参究之法认为殊胜,而注重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赞美来说,是禅净双修,追究实际,就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到大彻大悟,不名为有禅。现今参禅的人,谁是真正到大彻大悟的地位。由于注重在参究,于是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到自心,那么信愿求生的念头,丝毫没有。虽然名为念佛,实际上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者又抬高张扬他的言辞说:我是念实相佛。实相,虽然是诸法的根本,凡夫业障深重,如何能够做到。弄到最后归宗,禅宗也靠不住,净土也靠不住。依仗自力,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因为惑业没有断,不能够了生死。没有到大彻大悟地位的人,更不须要说了。依仗佛力,必须具足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才可以。 因为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全都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然执着这个名字,没有真实证得这个自心。西方阿弥陀佛,众生无感,佛不能有应。自心的佛,还在因地之中,没有威德。世间好高务胜的人,每每都是弄巧成拙,求上升反而坠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四)【讲义】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一)【义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 随机阅读
-
-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五)【讲义】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 照看你自己的心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三)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二)【讲义】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 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七)修楞严要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八)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 临命终时剧烈的痛苦,把净业种子激活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五)【讲义】见爱烦恼、见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