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中有佛性
这是烦恼佛性十缘发心的第七项了——尊重己灵。 这个「己灵」就是烦恼佛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有时候说是烦恼佛性佛性、净识、烦恼佛性大圆镜智、烦恼佛性法性,烦恼佛性这些不同的烦恼佛性指称都是指我们的现前一念的这个体性了。 那为什么要尊重呢?这里佛教给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烦恼佛性概念:我们现前一念,虽然在业力凡夫层面,烦恼佛性被四大五蕴的烦恼佛性局限,本来这个一念是烦恼佛性量等虚空的,含裹虚空法界,烦恼佛性但由于我们业识的烦恼佛性心局限,就成了介尔一念,烦恼佛性就是烦恼佛性非常微小的一念。虽然它的境界受局限,但它的体性是「直下」,就当下与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所以《华严经》讲,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平等没有差别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菩提心。那这个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的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恼、分别里面有菩提心的那种体性,有时候又称为如来藏。所以佛专门有一部经叫《如来藏经》。在这部经典当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慾恚癡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与我无异。这些开示只有佛才能说得出来,是以佛眼——佛是具足五眼,五眼圆明——他才能够现量观照一切众生,不仅是人道众生,乃至蜎飞蝡动的众生。 这些众生在轮迴颠倒当中,他就充满贪瞋癡的诸多的烦恼,在这烦恼当中却有着如来的智慧、如来的五眼、如来的相好光明,像如来不动尊一样的结跏趺坐,乃至于所有的相好光明、神通智慧都具足,与我无异。就是众生这些智慧德相,与我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在《华严经》里面也是指称这一点。 佛在开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大乘佛法开显的圆教的理念。我等众生在轮迴颠倒当中,是不了解这个生命的真相的。我们哪会想到在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污秽不堪的生命当中,还却有这么尊严的佛性。 所以经典当中,常常用各种比喻来比况我们烦恼当中的佛性:就好像枯萎的花中有诸佛;污秽的粪便当中有真金;地下藏有宝藏;破败的衣服当中裹了一尊庄严的佛像;贫贱的一个丑陋的女人,她怀孕,怀了一个转轮圣王;焦黑的模具里面有上妙的宝像……用这个来比喻众生贪瞋癡,各种妄想、烦恼、颠倒、尘劳的境界当中都有如来藏。 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是如来身、如来眼具足,有「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声闻阿罗汉虽然有天眼,但是他不相信众生有佛性,仍是肉眼;一个众生虽然是肉眼,但是他坚信众生有佛性,他也是佛眼。 他是以佛眼亲见来相信、接纳、信受,肉眼也就是佛眼了。所以这个尊重己灵,就要在这个层面契入。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这个佛性,我们才能第二步谈尊重我本具的佛性。那我们中国接纳的是大乘佛法,无论是禅宗、净土宗都是指向这一点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0>
- 《楞严经》第十四套:?1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5>
-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 《楞严经》第十三套:?11>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七套: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0>
- 如何修得三十二相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9
- 《楞严经》第十三套:?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4>
- 《楞严经》第十六套:?15>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6>
- 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3
- 《楞严经》第十三套:?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4>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