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3

《楞严经》大纲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纲目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3

2、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

3、楞严⑺贪求宿命——山川土地鬼神来挠。纲目经文【又善男子受阴虚妙,次解不遭邪虑,楞严圆定发明,纲目三摩地中,次解心爱知见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

4、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这个[符]就是竹做的。[牍]就是文书,诸奇异物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诽谛比丘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

5、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义贯:[又]彼透过受阴十境之[善男子],已达[受阴虚]融奥[妙]之境,得以离身无碍,见闻周遍,由于其受阴已尽故,[不]复[遭]受阴所起[邪虑]之所惑,[圆]通之妙[定]开[发明]显。

目次解说13

1、然此行者于其[三摩地中],忽然起念[心爱]超凡之宿命[知见]。因此于定中[勤苦研]究[寻]思,[贪]爱[求]取[宿命]通。[尔时天魔候得其]贪求神通之[便],即[飞精附]于旁[人],令其[口说]相似之[经法,其]为魔所附之[人殊不]自[觉知]自己已为[魔]所[著,亦言自]已己证[得无上涅槃]、菩提等。旋即[来彼]贪[求]宿命通[知]见之[善男子处,敷座]而为之[说]种种宿命通之[法],以投其所好。

2、[是]着魔[人无端于]其[说法处],顺手即[得大宝珠],搞一点神通给你看,大宝珠就显现了。以显其瑞应及神通。[其魔或]有[时化]此着魔人成[为畜生,口衔其]先所获之宝[珠及杂珍宝]或上古,就是以前,之[简册]、竹[符]、或者木[牍]等古董史料,及[诸奇异物]品,[先授彼人,后]复[著其体],先给了对方,不晓得怎么跑到自己身上来。

3、把东西给你,一下子就象变魔术,跑到自己身上来,人家就有办法,搞这个惑乱一下。[或诱听]法之众[人]谓[藏于地下]中[有明月珠],其光[照耀其处。是诸听者]验之属实,即倾心信受,[得未曾有]之欢喜,此为以稀有事物,引发其贪爱心。

4、所以,修行人不可以贪爱这一些。或自[多食药草。搞一个不吃东西。或时日餐一麻一麦],然[其形]体依然[肥充],以[魔力]所[持故],此为以外道禁取之愚法,用以双破行者之正戒正慧,

5、常[诽谛比丘]不修其所教之非理苦行,觉得自己很行,骂比丘给大家看,认为自己很有修,连比丘都敢骂。无知的人就认为他是菩萨。[骂詈徒众]饱食终日,[不避讥嫌],此为引发令犯破和合僧大罪,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