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1、楞严《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性>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2、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翻开《楞严经讲义》353页,套阴[丑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本藏分二,性>寅初总标即妄即真二别明即妄即真,楞严寅初分二卯初明幻化相即真二会四科法即真今初]。经第这个四科就是套阴:五阴、六入、本藏十二处、性>十八界,五阴一科,六入一科,十二处一科,十八界一科。

3、那么,讲这里为什么没有包含七大呢。因为七大的名词有一点不一样,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统统称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七大不是这样,七大,譬如说火大,就是: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水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风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所以,他这儿讲四科,就是讲到十八界。底下这一段,这二个月的课程,是开悟的关键,能不能见性,就看这二个月的课程。如果你经文都听得懂,注解一点都不生迷惑,听经闻法的时候,没用意识心,没有不解的地方,完全不迷惑,就表示你是见性的人,没有一句听不懂,那么,你就是跟诸佛菩萨一鼻孔出气的人,是不简单的人。

4、底下,会通四科,即性常住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说:阿难,你到现在仍然不明了,一切缘起的浮尘,诸幻化相,为什么叫做幻化呢。因为都是颗粒微尘所组合的有机体,其实并没有真实性。

5、当处出生,当处的缘起就是出生;随处灭尽,因缘散了就灭尽了。这个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呢。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1、叫做幻妄称相,为什么叫做相呢。因为它是虚幻、是妄、是缘起性、是空性的、不实在性的,求取体性不可得,叫做幻妄称相。只要是相,统统叫做妄,一个颗粒微尘是妄,一朵花是妄,桌子、椅子是妄,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佛弟子要认识的是什么。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就是要认识相中的性,相中的性才是真正我们要找的。

2、妙觉明体就是真心,修学佛道就是要找出这一颗真心,它是幸福的关键、是解脱的关键、是智慧的关键、是了生死的关键、是一切修行、道的关键,全部在这一颗真心,你说开悟重不重要。【此下会通四科:五阴】、称阴,是因为它覆盖的意思。称[六入]、就是因为外面的六尘,由六个地方进入,而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所以叫做入。譬如说色尘透过眼根,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所以,这个叫做眼入;动、静二种声尘,由耳根而入,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

3、当然,这个还分能所,角度不同,眼根也可能变成能,譬如说眼根能够缘色尘,色尘是被动;但是,如果站在能染污的话、站在能缘,就是眼根攀缘色尘;站在能染污,就是外尘为能,眼根为所,所以,这个互为能所,看站在哪一个角度。所以,六入就是由外尘来透过六根,而入于心中,染污了我们清净自性,所以称为入,来入于我们的心。【十二处】、就是六根。

4、【十八界,一一诸法,观相生灭全妄】,所以,这个佛法,它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归纳成简单的理论,让你更容易下手。尽归人生、宇宙,就是生灭、就是无常、就是缘起、就是空。【论性即妄皆真】。

5、如果讲本性的话,因为妄本空,统统是真心的显现。【上科无有结文者,正因上科所显,见精相妄性真,但约近具根中】,就是在根中里面去讨论。其实可以扩大,【实则量周法界】,意思就是整个法界尽是如来藏性,整个虚空宇宙,其实就是你的财富;只是因为你执着,愈执着的人就愈贫穷;愈不执着的人就是愈富有把胸量一直扩大。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