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有分若有菩萨得闻是行佛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菩萨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分有受持者,行佛应作此念,菩萨皆是有分普贤威神之力。 普贤菩萨对于修行者有两种加持: 第一个,行佛咒力的菩萨护持。若有菩萨能够受持听闻这种陀罗尼咒,有分是行佛普贤菩萨的加持,用咒力来加持你。菩萨 第二个,有分人的行佛加持,就是菩萨神通力。若《法华经》能够在末法时代流通,使令大家如法受持,那么这个都是普贤菩萨的三昧神通的加持。 所以普贤菩萨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行愿来受持《法华经》,那么你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两种加持,一个是咒护,一个是人护,咒力跟三昧神通的加持。佛菩萨的加持,当然,每一个佛菩萨可能针对某一部经来加持。 我过去读佛学院,一年级的时候,那一年结夏安居,有几个外来的行脚比丘来参加我们僧团的结夏安居,我私底下就跟一个行脚比丘聊天。他平常修行就两个法:第一个是拜忏,一个诵《法华经》。我问他说,你平常拜忏、诵《法华经》,有没有什么感应?初学者对这个感应,诸佛菩萨的感应是比较好奇。他讲一句话很重要,他说,我们修行,不能靠感应来支持,我们要靠信心。他说怎么要靠信心呢?他说你受持《法华经》,你有三分的修行,自然会有七分的感应。而这七分的感应你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它冥冥当中帮你化解了灾难,冥冥当中增长你的福报。这句话很重要,冥冥当中的加持。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叫做显机冥应,「终日无感,终日无悔」。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就好像在期待普贤菩萨的现身,这个都是不对的。就是说,「终日无感,终日无悔」,佛菩萨的加持可能就是在暗中帮你消除了罪障,帮你增加了福报。但是我们不能够去执着这件事情。还是那句话:你相信,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就是修行要靠信心,而不要去靠心外求法的感应,这样你才不会出事情,也比较能够持久。 所以普贤菩萨就是保证,你只要依止普贤行愿来受持《法华经》,我一定会给你人的护持跟咒的护持,是决定的。
- 最近发表
-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七)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
- 佛语中的智慧:不要后悔对任何人好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八)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世有诸天鬼神其数甚多,何唯供养此十二天
- 共读楞严开示4——科判与序文
- 随机阅读
-
-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六)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一)“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七)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六)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七)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混扰扰相以为心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这不是证圣,若作圣解即受群魔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七)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 共读楞严开示7——科判与序文
- 做一个简单自主的人
- 要破执着,必须先破你的分别
- 佛源老和尚:最难断的就是情爱这个家贼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佛源老和尚:最难断的就是情爱这个家贼
-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三)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