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个地方的诸行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无常爱取跟我见。 这个理观,生灭它的法生心是平等的,就是灭灭灭我们先把心带回广大的清净心,然后再面对因果的已寂水泡,这个时候是诸行不取不捨的,是无常平等的。但是生灭平等对我们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矫枉必须过正。法生我们凡夫心本来不平等,灭灭灭我们已经是已寂怎么样?往左边偏太多了。所以你把它调正是诸行不够的,你调正以后要往右再多一点,无常这样能够最后产生平等。生灭就是说,我们除了真如理观的平等心以外,一定要加对治观法。 比方说,我们观察色身的不清净——内身的不净,外身的不净;或者观察感受——感受的生灭变化,不得安稳,所以是苦恼的根源。我们还要加一个「厌离身心」,透过不净观、苦谛观,厌离身心。 第二个,我们要对治我见的颠倒。前面是对治贪爱。观察我们能缘的「心」是无常的,无常变化,不能依靠。第二个,观察所缘的境,这个一切「法」是不能掌控的,是无我的,所以「放弃主宰」。 所以,除了修中道实相观安住真如(平等观)以外,还要对治——对治爱取,厌离身心;对治我见,放弃主宰。这样才能够最后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看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四念处的各别观,这以下是总观。其实四念处观的切入点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我们所有的快乐都要追求安稳,一个不安稳的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既然我们生命是痛苦,那表示我们对生命是没有掌控性的。如果你能够掌握生命,你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出现痛苦呢?所以无常故苦,从痛苦知道生命是无我的,所以无我而成就空性。所以无常「是生灭法」,是痛苦的根源,那怎么办呢?只有放下这一些生灭的假相,使令我们内心出现寂灭,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其实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追求快乐。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可能对初学者会有点困难,说我修布施为什么?我修持戒为什么?我就是追求快乐才修善法的。但是你追求快乐,你很难了生死,因为你要追求快乐,你一定会对果报产生执着,一定会的。那怎么办呢?诸位,如果你临终要正念分明,你要把追求快乐改成追求寂静。生命的目的不是追求快乐,是追求寂静,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你整个生死业马上沉澱下来。改变这个观念就够了,从寂静当中去追求法喜。 所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什么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人生不能追求快乐,因为快乐里面太多的过失。在这个快乐当中有烦恼、业力跟痛苦果报的过失。只有追求寂静,才能够远离过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真心无相必由事相来显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九)绵密保任,做功夫除习气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8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8>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6>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5>
-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2>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0>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3>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2>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一真法界华藏世界就是大手印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7>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