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7>
1、楞严《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套界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本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性> 2、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界经文:【阿难知身即触,本藏知触即身;即触非身。性> 3、楞严身触二相元无处所,经第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套界虚空等相中不复立,内外性空,本藏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注释,性>【物不触知】:无情之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觉知。【身知有触】:而是有情的身根才能觉知有触。 4、【知身即触】:众生之所以能觉知自己有身根存在,是因为有身触产生;换言之,若在完全无内外[触]的状况下,众生便会觉得仿佛身根都不存在了。所以,触尘就觉知有根身。 5、【知触即身】:能觉知触尘者,即名为身根。【即触非身】:[即]然而在触尘的体中,非有身根可得,亦即,触中无身, 1、能、所分开来谈。【即身非触】:而且在身根之中亦非有触尘可得,亦即,身中无触,也是能、所分开谈论。 2、【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身根与触尘二者之相,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可得;也就是说:那一刹那,能所其实都不存在,无法分辨能、也难分辨所,到底哪个能所以,没有什么叫做内外对立之处,没有内外对立,那么就没有能所,很难判定能所;就算有能所,也没有办法判断。也即是说,并非根在内。 3、根不一定在内,尘也不一定在外,触就很难分内外了,触就是身,身就是一定知道触,知道有身就一定要有触,就是这样子,二者很难分根一定在内,而尘一定在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若触尘来合于身根中,此触尘就应成为身根的体性之一,而不再维持它自己的体性。因此,身中应无尘——亦即:[即身无尘]。[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触尘一旦离于身,即成虚空之相,亦即,即不再有相可得。 4、因此,[离身亦无尘]。【内外不成,中云何立】:[离身]与[即身]既然皆无触尘可得,则[内根]、[外尘]便不得成立;内外既不成立,[中间],识,如何能成立。义贯:[阿难],无情[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知],而是有情之[身]根方能觉[知有触]尘。 5、有情若能觉[知]己[身]根之存在,[即]是因为有[触]产生,若无内外触即不能觉知己身存在,是故能觉[知触]者[即]名为[身]根;然而,[即触]尘之体中[非]有[身]根可得——,触中无身,[即身]根之中[非]有[触]尘可得——,身中无触,能、所分开来讨论,总是这样子。《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7>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7>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五)【义贯】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怎样选择四十八愿中与自己相应的愿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七)【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五)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此下十二句,叹实德迥异二乘,显然菩萨作略;此四句叹自利之德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八)爱欲为禅定之障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