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六套:?26>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26>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1521页,套>【癸九定性声闻分三子初行尽识现】经文:【又善男子,种阴穷诸行空,楞严已灭生灭】【此第九定性声闻这个名词听起来,经第有一点陌生,套>定性是什么意思。定性的意思,你一定要注意听清楚,就是不可改变,他就是声闻,你改变不了他。他已经定了,固定了,没办法转小向大,没办法回小向大,也不发大菩提心,得少为足我们用中国的一句话,就是:那个个性已定啊就是定性,你改变不了他,叫做定性声闻。那么定性声闻,就是没机会回小向大,自己也不肯啦。 4、1522页。【子二谬解成咎】经文:【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迷佛菩提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于命明中,我们前面不是讲吗。各命由绪,不是游戏喔。 5、理由的“由”,光绪皇帝那个“绪”,于各命由绪,了然明白,就是对第八意识非常的清楚。分别精粗,“精”是指变易生死,是圣人的境界;那么“粗”是分段生死,是凡夫的境界;那么简单讲,如果用生灭来讲,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生,一段一段死,就是今生今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叫做“一段一段”。这个就是境界比较粗糙;这个变易生死不会很难理解,就是:很微细的第八意识,难断的、微细的,看起来没有生死,但是还是有生死,微细的变易生死。 1、疏决真,“真”,就是圣道为真;“伪”就是外道执着断见、常见,为“伪”,不实在的;“疏决”就是有智慧来决择,什么是圣道的“真”,什么是外道断、常二见的“伪”。那么因果相酬,是指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相酬,说:世和出世间的因果相酬,“相酬”就是相酬、相对应。 2、惟求感应,他们这个定性的声闻,他想要真修,而感得实证,为什么要求感应呢。这个感应跟一般你理解的感应是完全不一样。 3、说:我们念佛,求得感应啊。感应观世音菩萨。感应阿弥陀佛这个完全跟这个没关系。跟这个没有关系的。 4、惟求真修之感,真修才能感得实应,实证之应,要这样解读,要真修,才能感得实证之应,要这样解读。惟求真修,能感得实证之应,后面补四个字:速出三界。这重点,在这个地方。 5、重点在这个地方啊。感应的后面补上四个字:“速出三界”,我愈快出三界愈好。《楞严经》第十六套:?26>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26>五十种阴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5>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4>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5>
-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4>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6>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
-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3>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1>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6>
-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8>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7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具足法尔平等性义一切众生都是佛
-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2>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2>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4>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