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
诸佛菩萨,波罗他一方面想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蜜成烦恼,一方面在广大的菩萨人事当中积功累德,这个积功累德当然不会白费,种自成就他的波罗身心世界有十种自在,他这个「六波罗蜜多」,蜜成刚好是菩萨配四种自在。 【此中寿自在、种自心自在、波罗众具自在,蜜成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菩萨生自在,种自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波罗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蜜成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菩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菩萨的身心世界有十种自在,刚好是配六波罗蜜。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布施,他的未来的果报有三种自在:第一个寿命自在。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世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长短自己决定,他这个寿命能够自在。第二个心自在。寿自在是法施,经常用佛法布施,就会招感寿命自在;这个【心自在】是无畏施,这个心自在,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不受一切世间法之所染污。 我们常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经常用这种安慰、鼓励的言词来开导众生,使令众生离开怖畏;这样你在整个修行当中,就容易得到心自在,外在的这些干扰,你就不容易受干扰。你说:诶,有些人很容易受干扰。这个经常安慰别人的这个人,他不容易受干扰,心自在。 【众具自在】,这个是财施,这个众具指的是生活的资具,他不会匮乏,这个地方就是你因地的时候,喜欢用财物布施。譬如说:佛陀有一个阿罗汉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他的特色就是成就众具自在。他在出家前是个王子,一天,他跟王宫大臣玩游戏输了很多的饼乾,他跟他的母亲要饼乾说:这个饼乾不可能没有的,应该是随时充满的。结果他母亲说:你不相信,我把这个空盒子打给你看吧。她一打开的时候,这个空的饼乾盒又充满了饼乾。阿那律尊者后来出家,他跟那些师兄弟去托钵,有时候遇到富贵人家,也有时候遇到贫穷人家供养比较差;但是任何一种粗劣的饮食,一进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就转成甘露味,他的钵里面不允许有这种粗劣饮食出现。有时候吃不完,他把这个钵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其他的师兄弟,这个饮食一离开他的钵,又变成粗劣的饮食。所以这个【众具自在】,是说他的生活资具是没有缺乏的,当然这个是跟他的财富布施有关系,这个地方讲布施。 讲到持戒,一个喜欢持戒的人,在他未来的生命相续当中,他容易得到二种的自在:一者【业自在】,二者【生自在】。这个业自在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随心所欲,自然能够成就庄严。我们讲身口意的庄严,一般人意业容易庄严,我内心当中保持清净;但是他讲出的话,别人不见得喜欢听,他的动作别人也不见得看得欢喜,所以口业、身业的庄严是不容易的。 你看忏公师父,有一个在家居士,他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带点憍慢,他说他第一次到莲因寺的时候,不知道谁是忏公师父,他远远看一个老和尚过来,他就被他那种威严的身业所摄受,然后就很自然的拜下去,从今以后就归依三宝。就是说,一个人持戒久了以后,他的内心调柔清净,调柔清净的时后,他很自然所示现的身业口业,就得到一种庄严自在。当然这个地方的持戒,不是四众戒而已,是那个微细戒都持得很如法的,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得到这种「业自在」。 「生自在」,这个「生」指的是在三界受生,能够随愿往生而得自在,他想要到哪里去,他就可以到哪里去:他要到初禅、他要到这个欲界的天,到哪一天都可以的,因为他持戒的关系。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很富贵」,其实富跟贵是不一样。这个人他喜欢布施,如果这个人不喜欢持戒,那这个人他很有福报,资具很丰富,吃得很好、住得也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你看他就是没有贵气,看起来很俗气。 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只喜欢持戒不喜欢布施,你这个人会有贵气,但是你的资具不一定会很充足。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喜欢布施、又喜欢持戒,你会有福报、又特别有庄严的贵气,他这个自在是因果的招感。这个佛菩萨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续当中,因为持戒的关系,得到身口意三业的自在,以及这个三业受生的自在。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胜解的意思,是说他的内心能够转变一切所缘的境界,比如你看到这个地方有一堆火,热恼的火,但是菩萨说这个火是一个清凉水,它就转成清凉水。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经常修习【忍波罗蜜】,你用任何的恶因缘去刺激他,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于诸境缘安忍不动。他每一次受到刺激,就累积一种忍辱的力量,这种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议;等到这个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后,他就可以用那个忍波罗蜜的力量,得到【胜解自在】。 你说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菩萨说这个环境是怎么样的,这个环境就随顺他心里所想的,就产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累积一种忍波罗蜜的力量在心中。我们经常说:心跟境接触的时候,这是一个所缘境,这是一个明了的心,这二个接触的时候,关键点是看谁先动。风动?幡动?结果都不是,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这个心就被环境牵引了;你心不动,环境就跟着你走。就是说心跟境到底是谁的力量比较大?就是看谁先动,就知道哪个力量大。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愿就是心中的愿望,【胜解】是说这件事情已经出现了,我去改变它;这个愿就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我希望我来生能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心中有愿望。这个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精进的,他在修习功德的时候,凡事是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人,他做什么事,我只要发愿,我要拜三千佛,三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这当中有什么挫折障碍,他完全无所畏惧的,他凡事都是坚持到底,决不放弃。他养成这样的一种力量,这个人他心中不能随便发愿,他一发愿,这件事就会出现,因为他得到【愿自在】,精进波罗蜜多就会招感愿自在。 【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神通力,这个地方指的是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这个是由四禅的禅定【波罗蜜多】所成就的神通。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般若的法门,你经常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会产生二种自在。 第一个【智自在】,智慧,这个智慧指的是你能够善知众生根机的差别,你一跟他接触,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是人天种姓、是二乘种姓、是大乘种姓。连阿罗汉都没有这种力量,因为阿罗汉他不想广学法门。 第二个【法自在】,这个法自在是我们能够安立种种的法门来摄受众生。前面是看根机,这个是施设法门。就是说,你这个人经常喜欢广学大乘佛法,听闻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讲赞歎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大乘法教如理思惟,你在未来的果报当中,你的智慧会比一般人来得广大,你在观察众生的根机、你在施设种种的教法,会比一般人高明多了,这个就是「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的。 这十种自在,在法身当中,他所赞歎的是偏重在应化身,就是从释迦牟尼佛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讲赞歎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二)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國土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六)【讲义】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这样的慾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繫缚住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八)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二)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四)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刧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四)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 随机阅读
-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九)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四)【讲义】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八)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四)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 菩萨有两种因缘会失去戒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四)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三)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
-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六)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八)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五)【讲义】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三)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