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种善诸佛正因一般人叫善念,业世从善念要提升到一种愿力。净业因为你善念是种善诸佛正因不决定的,善念有时候会受情绪的业世影响,有时候很想做,净业有时候不想做。种善诸佛正因但是业世学佛之后,你说我学佛他没有学佛,净业同样都在做慈善事业,种善诸佛正因但是业世功德并不一样。他是净业个慈善家,他有善念,种善诸佛正因你是业世一个学佛人,你这个善念的净业背后,有一个菩提的愿力在引导,那不一样。这个牵涉到你的心,坚定和不坚定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她的福报很大、身相庄严,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宠爱,父王给她盖了一间很美丽的宫殿。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后,就去看他的女儿,看到这个美丽的宫殿,就赞美说:哎呀!女儿啊,你看你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才能受用这么美好的宫殿啊!善光公主是学佛人,她就回答说:父亲!你说的不对,我今天能够享用这快乐的宫殿,是我善业所感!波斯匿王听了不高兴,他如是的再三天的去跟他的公主会面的时候,他问三次:你这个快乐是我所赐给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说:我的快乐,是我的善业所感!最后波斯匿王生气了,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乞丐。善光公主也认命,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 之后就问乞丐说: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么的呢?乞丐说: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不是做乞丐的,后来因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们这一代变成了乞丐。她说:你应该至少有一间房子吧!这个时候,乞丐就带着善光公主,到他过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经破旧没人住了,长满了荒草,后来两个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开始种菜。结果在整理土地的时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来的珍宝。挖出来以后,善光公主盖了一座宫殿,跟她以前住过的宫殿完全一模一样。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惊讶,就请教佛陀──为什么我的女儿在我的宫殿里被我赶出去了,她到外面还可以盖一个一模一样的宫殿?她的果报这么坚固不可破坏? 佛陀说善光公主过去,他讲到两个公案,两段因缘:第一段先讲善光公主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她出世的时候已经是像法时代,佛陀不在了。她有一次去寺庙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她起大欢喜心做广大的布施,她布施还不打紧,她在佛前咒愿,咒愿的力量很大,她发了两个愿:第一个,愿我生生世世护持三宝。第二个,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尊贵之家。结果她后来果然都遇到三宝,而且她到天上去、到人间,她一旦生到人间就生到尊贵之家,而且护持三宝。这是第一个讲到善光公主的公案。 第二个讲到善光公主跟她先生这个乞丐的互动因缘。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善光公主跟这个乞丐也是做夫妻,两个人都很有钱。善光公主经常布施,但是她先生没有学佛就障碍她,叫她不要布施,善光公主一开始是偷偷的布施,后来她先生年纪大了之后,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动,就跟着她一起布施。但是他跟着她布施,也是随顺外在的因缘布施,他心中没有产生一种真实的愿力,所以他这个乞丐的果报,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够表现出来。 所以你在因地的时候是一种善念,你在修善的时候是选择性的修善,选择你喜欢的因缘;你发了愿就没有选择余地;所以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就没有喜不喜欢的问题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比方慈济,你看慈济它做的善业,全世界都赞美。我个人的看法是,慈济不只是一个慈善机构,如果只是慈善机构,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因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愿力。 诸位你可以试试看,这个人没有宗教理念,只是一个善人、是一个好人,他做善事,一定是有一定的时空、有一定的条件具足,他要有欢喜心他才会去做。宗教师就没有什么欢喜不欢喜,我欢喜也得做,不欢喜也得做,因为他已经超越情绪了。所以到愿力的时候,一个人开始产生愿力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道理不道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这个地方讲到三种善业,不是一般的善业,都是有愿之思。 善导大师说,这是一种强大菩提愿,所摄受的一种思心所,一种善念的造作,叫做以愿导行,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修学净土宗,要注意这句话啊! 你看有些人他修净土宗修到……,尤其是日本的本愿念佛,对我们的伤害很大。本愿念佛它整个圣道门的基础完全切开──念佛人也不要修善、也不要发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这个思想对于净土宗的伤害很大、非常的严重!你一个人不求临终无障碍,你就能够正念、生起佛号吗?你正念提起来不需要外在环境的帮助吗?这有点执理废事。 所以你看佛陀怎么说,他说这三种净业是过去如此,未来如此,现在如此,一切诸佛要成就清净的国土,乃至是你往生清净国土的净业正因。 净土宗不能跟圣道门切割,你是以圣道门做基础,然后提起佛号,这叫临终的正念!不是说圣道门的东西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号,那你这句佛号怎么生起的?你没有圣道门的基础,临命终的时候,是散乱的、颠倒的、是躁动不安的!那你怎么生起佛号你告诉我,所以这个地方要记住,净业三福是先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环境,这个地方是基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二)【义贯】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八)【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六)【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三)【讲义】见思惑(2)
- 以敬信心造观音像感应三则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 随机阅读
-
-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七)【义贯】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一)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四)【讲义】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 发掘自己良善的品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七)【义贯】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一)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七)【义贯】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 心可以转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三)【义贯】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六)【义贯】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七)【讲义】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
- 在家居士早晚课须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讲义】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四)【讲义】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九)【讲义】当处出生,生无来处;随处灭尽,灭无去处;不过徒有幻妄名相而已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二)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