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1、共读国凡共读楞严开示,楞严量二佰零五,开示云何名为同分妄见此阎浮提,佰零百除大海水,云何有千有千中间平陆有三千洲。同分正中大洲,阿难东西括量,此阎除大国凡有二千三百。浮提楞严经讲义是海水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中间洲正中大洲东,这两部开示是平陆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2、西括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国凡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量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3、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云何名为同分妄见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5、这个是佛当时在世在阐述当时的位置,当时候的国是很小的,以北印度来讲,就分成十六国。以前的国是四个城门围起来就叫做一国,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小;但是,有某些国范围是很大的。 1、所以,以前的国它很小,因此国家很多。现在的国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国家就很大,像中国一个国家,差不多比欧洲国家还大。所以,我们要了解,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讲的这个陆地、国,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2、【初句是征,阿难下陈其所见。此阎浮提,是须弥山南面洲名】,须弥山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喜马拉雅山;这是有人主张这样子,有人不然,所以,须弥山是一个争论之点。【此洲多阎浮提树。 3、欧、亚各洲。除大海水者:四大部洲,俱在咸水海之中,除大海水,中间平原广陆,为陆居众生所依止者,有三千洲】。 4、这个[洲]就是我们所讲的岛、陆地。【正中大洲】,就是大的岛屿,或者大的陆地。【乃阎浮提中心点,东西括量,平声,略南北二字,含在其中,自东南徂西】,[徂]就是往。从东到西,【由南及北,包括量计,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小国则不计也】。 5、我们现在全世界的国家,也不过二百个,以前就有二千三百个,所以,以前的国家是很小很小;我们知道个概念就行,没有一定要怎么样去解读。【其余小洲,皆布在大洲之外】,就是小岛了,【亦在碱海之中,其间洲之大小不一】,这中间的陆地,[洲]就是陆地,有大的陆地、小的陆地。【大者或有三百国,二百国,小者或一国、二国,中者或三、四、五十不等】。三十、四十、五十都不一定。共读楞严开示
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七)【讲义】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四)“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二)【义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养猫捕鼠,能滋生无量恶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八)【义贯】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九)【讲义】卯四会十八界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九)【义贯】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五)【讲义】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
- 随机阅读
-
- 照看你自己的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九)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七)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五)【讲义】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二)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二)【讲义】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讲义】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七)【讲义】壬三 确陈二种深疑 (分二)癸初疑万法生续之因 二疑五大圆融之故 今初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六)【义贯】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四)【讲义】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四)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 随顺佛的教敕、随顺佛的心,随顺佛的愿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二)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七)【讲义】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四)“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