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不离名言;真见道,不带名言
我们刚开始去学习佛法的初学时候,是离名要从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我们不能够跟真如理相应,见道不可以,不带带名言的初学。但是离名你在真见道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的,是见道无我无我所,是不带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初学不垢不净,离名不增不减,见道是不带故空中无色,无受、初学想、离名行、见道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一切法不生的境界。但是你从真见道以后到了相见道,又出现名言了。但是这个名言是一种方便,你开始要去引导众生了。 你看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他最初去参访六祖,六祖大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答不出来。禅宗讲话不是讲你的色身从里来。他问你这一念心,你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为什么有分别心呢?你从什么地方来?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就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习了八年。 你看,为了这句话,在六祖大师座下学习了八年,他有一天,哦,我知道了,他跟大师说,我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了。六祖大师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讲出一个东西,那就不是那种境界了,那个东西是离语言文字的。 六祖大师再继续考他,还有修证否?你这种理还可以修证吗?他怕他断灭。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说,是的,只此染污即不得,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的正法,这个染污不得的清净心,就是三世诸佛所传的正法。染污即不得,修证即不无,就是一个中道的真如,染污即不得是离相,修证即不无是离开空。 所以,说一个真实见道的人,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来表达道的内涵,一定可以的。所以我们说一开始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里面体会道。你得到道以后,你也可以从你内心的道表达出很多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你不一定学习过,不一定,但是你能够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来化度有情,来引导这些有情也能够悟入你心中所谓的道。这就是相见道,这个是后得智所收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佛法中有提到顺星、犯太岁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一)【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一)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七)【义贯】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见月老人《一梦漫言》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随机阅读
-
-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一)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 修心,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
- 有些人念《地藏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一)“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三)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八)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九)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佛说∶修佛,修的就是自身。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该如何理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一)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八)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
- 修佛的目的就在修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