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五)【义贯】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1、共读贯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二佰三十五,开示【义贯】阿难,佰义不和汝虽先悟本觉妙明,难汝性非因缘、虽先生及非自然性,悟本而犹未明如是觉妙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明性明觉楞严经讲义是非因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缘非犹未元非,这两部开示是和合合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贯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4、注释:【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觉元]佛知道阿难虽已离因缘以及自然之计,但仍未脱和合及非和合之执,这不只是阿难,是一切众生,众生不是认为说缘起的因缘和合相,要不然就认为是非和合相,这一定的道理,他没有佛的智慧,绝对没办法脱离和合和非和合的观念。仍在疑惑本性到底是和合而有的呢。还是非和合而有的。 5、【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因此也以为能证无上菩提的因地之心,亦即如来密因,也是和合而起的。义贯,佛言:[阿难,汝虽先]已[悟]了[本觉妙明]其[性非因缘]所生,亦[非]堕无因果之[自然性],已离因缘、自然之计,然[而]你[犹未明]了[如是]不生灭之妙[觉]明[元],本性,既[非和合]而[生、及]非[不和合],仍未脱和合与不和合之执, 1、[阿难,吾今复以]现[前]所对之[尘]境来[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妄想],不是用本性。一切众生之妄想而计本性为[和合]而有,认为本性也是从[诸因缘性]和合而生,因[而自]生[疑惑],而更疑能[证]无上[菩提]之因地[心],如来密因,也是由[和合]而[起者]。 2、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通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见、相可辨若即见者若明圆满。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 3、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很长,稍微解释、贯通一下,则汝现在的妙净的见精,这个本性,到底是跟明相和。或者是跟暗相来和。或者是跟通相来和。 4、或者是跟塞相来和。如果是跟明相来和,那么,你现在看看这些明相,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何处夹杂你的见性。能分辨见性跟明相互相夹杂之处吗。如果我们现在,见性和明相很清楚的可以辩明:这是见性、这是明相,那么,一个能见的——有情的能见见性、一个无情的相,夹杂起来,就变成什么形像呢如果不是见性,为何又能够见到明相。 5、如果就是见性因为已经夹杂了的话,如何用夹杂的色见,来见到能见的无形的见性。这是讲不通的。换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见性是圆满,圆满就是无缺,就不需要明相了。共读楞严开示
二佰三十五【义贯】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 共读楞伽开示(十九)成自性 圆成实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三)【诠论】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八)【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四)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
- 遇到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四)明句非明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
- 随机阅读
-
- 如梦如幻的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四)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八)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六)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 凡事最难是开始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四)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九)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九)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六)【义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
- 十几个不怕,解决苦闷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六)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