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呢
阿难!仙道是跟佛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道差别得生理,仙道寿千万岁,跟佛休止深山,道差或大海岛,仙道绝于人境,跟佛斯亦轮迴妄想流转,道差不修三昧,仙道报尽还来,跟佛散入诸趣。道差 前面十种仙,仙道大智慧的跟佛佛陀把它做一个总结。 他说是道差等,以上十种的仙道,他们的特点,第一个,仙道要从人中求,一个畜生你没办法修仙道,一定是人道才可以修仙道。那么他是怎么样?炼心!当然其实还有炼身,他用运动、药物来炼身,他也有用各式各样的冥想来修心。他修炼身心,依止有所得的妄想来修炼身心,但是非常可惜,他怎么样?不修正觉!他没有真正地看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本来面目,还是在生灭的因缘当中打转,这叫别得生理,就是另外成就一种延生,延长生命的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纯想固形。 这个是讲他的因地,他的因地是不修正觉,别得生理。那么他的果地是什么果报呢?寿千万岁。 我们要知道,人不可能没有死亡,不可能!所以他是把死亡延后,所以古人说不老、不病有可能,但是没办法不死。那么他的寿是千万岁,而且他的个性远离人群,休止深山,他不喜欢跟人群往来,或者住在那种没有人居住的大海岛,整个都是大海,中间一个小岛,他有神通,他也不要坐船,他直接飞过去。 总而言之,他是绝于人境,他远离人群的吵杂环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呢,佛陀说,斯亦轮迴,他还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轮迴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依止妄想来修学他的身心,所以难免落入流转,不能够修学这种楞严三昧、正念真如,等到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还是要来到三界当中,随顺他过去的颠倒跟业力而散入诸趣当中。 我想,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仙道是追求长生,佛法追求无生,这个思考不同。因为你长生,你只要是生,这表示什么?生住异灭,那是一种生灭法嘛,你是在生灭法当中延长他的生命而已,他本质是生灭的。但是佛法是怎么样?佛法追求无生,正念真如,当我们的心正念真如,是直接趣入无生。 所以蕅益大师对仙道,他在注解当中有一段的批判,他说一个人的精神用在追求长生,他的果报只成千万之岁,你的生命达到千万岁;但是你把这个人的精神,用在修学佛法而正念真如,最后的果报是大般涅槃,万德庄严。所以他说,修学仙道就好像你用那无价的摩尼宝珠,把它当作那个弹弓去打黄雀。说这个摩尼宝珠是无价的,结果你拿摩尼宝珠去打黄雀,打到一只黄雀,这个黄雀也没什么值钱,但是你把摩尼宝珠给丧失掉了。 在古德的注解讲出一个譬喻说,仙道有一个吕洞宾,这个八仙之一,他修成长生不老之法以后,又练成了一双雌雄剑,对自己很有信心。有一天,黄龙禅师在说法的时候,他刚好腾云驾雾从旁边经过,他就降下来,到了法座当中去听。听法结束以后,黄龙禅师说,此中有盗法之人,有人盗法!这个时候吕洞宾就出来了,他说,我心中有不死之法,我何必盗法呢?我有长生不老的法术,何必盗法呢?黄龙禅师说,你这个人是守尸鬼!守住生老病死的色身,守尸鬼。吕洞宾就很生气了,他就射出他的雌雄之剑。这个时候,黄龙禅师他入正念,就入真如三昧。我们前面讲过,真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他入真如三昧的时候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刀子也不能割他。所以那个剑射到黄龙祖师的前面的时候,自然落地,就插在地上。这个时候吕洞宾要把这个剑,用法术把它收回来,收不回来。这个时候吕洞宾就心生惭愧,就拜黄龙祖师为师父。黄龙祖师就跟他开示,开示以后,他也开悟了,他说自从一见黄龙后,方悔从前错用心。 我们的身心世界它是生灭的因缘,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怎么修,它一定要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会变的。所以你一开始依止生灭心,你不可能得到不生灭的果。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拿一盘沙不可能煮成饭的,不管这个沙是七彩色的,放出多大的光明,它的本质还是沙。沙永远是沙,你不可能把沙变成饭,不可能! 所以《楞严经》它的观念很好,就是说你一定要成佛,成佛有成佛的根本,你找不到这个根本,永远不可能成佛,就是真如嘛,十方诸佛依真如为根本。所以我们找不到真如为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得其门而入,你不可能成佛的! 所以这个地方,后来,当然吕洞宾他的思想一改变,诶!心生则种种法生,他依止正念真如的心生起,所有的功德都改变。仙道的调身、调息、调心,其实佛法不排斥,诸位你看看天台的《小止观》,它讲调身之道,调呼吸之道,很多东西跟仙道几乎是一样,但是动机不同。它在理观这一部分,事修是完全相同,理观不同。 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说它的法门有什么错误,而是心态的错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凡夫被命转,圣人能转命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八)【义贯】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四)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种定之别名
- 受果报的时候,会因造业的人多而减轻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五)【讲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随机阅读
-
-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讲义】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 共读楞伽开示4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三)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五)【讲义】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