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四百二十七,开示【讲义】于意云何。百讲如是义于意云有为因彼殊方为复空有。 2、何殊楞严经讲义是诸复空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共读,这两部开示是楞严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开示 3、百讲欢迎各位有学之士,义于意云有为因彼有修之仁者,何殊各位高僧大德,诸复空开悟见性的共读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4、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卯三难释相妄】【于意云何。如是殊方为复空有。 5、】阿难跟富楼那都有种种的疑惑,所以佛一再的回答如是殊方,“殊方”就是同时异处,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方,太虚空有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现明、现暗,种种的相,叫做同时异处。如是“殊”,就是不同的地方,如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有为的七相。为因彼缘生。 1、这个彼缘,彼生就是为日是云呢是霁呢是土为彼缘所生,彼缘就是日缘,或者是云的缘,或者是风的缘等等就是虚空自己有生呢。虚空自己会产生的。 2、【首句发难之词。上科双喻性相,未显相妄,无有定实之意,故此发难,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七相为是从彼缘生耶。为是从空有耶。 3、若缘生,则堕因缘;若空有,】虚空自己生,叫做无因而生,【则堕自然;虚空喻藏性不变随缘,】不堕于因缘跟自然。【不堕于二计也。 4、】,【殊方,】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叫做【是同时异处,虚空之大,诸缘不一,所以现相不等。相以有为称者彼字指日等七缘。此总难,下则别举日难【若彼所生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先解释一下经文:若彼缘所生,如果是彼日缘所生富楼那。 5、你看看在日照的时候,既是太阳所照射过来的明,那么,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同为日色,应当是同一种颜色。可是,不是这样子,虚空当中还有其他的颜色、其他的光明体照过来你读过这个星相学就知道了,只是远近,比较光、比较暗而已。共读楞严开示
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缘度日和事业追求是不是矛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八)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七)【义贯】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七)【讲义】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四)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讲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 随机阅读
-
- 五戒受持不住能捨戒吗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九)我闻;即闻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一)【讲义】[未三破因空生]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八)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七)【义贯】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六)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六)【讲义】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
-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五)【讲义】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九)【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