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号,安住自心
我们会在这个世间上投胎,人江这件事情是湖身号安有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不由业力,就是依名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业力所创造出来的住自因缘,就是人江「俗务纠缠」。其实这个是湖身号安我们业力的纠缠,有些事情你不做还是不由不行的,人在江湖,依名身不由己。住自这件事情是人江该你做的,你就跑不掉,湖身号安纠缠我们的不由内心,使令我们无法摆脱,依名是住自的!这个众生的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怎么办呢? 「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我们在俗务纠缠的时候,内心当中不安,的确是不安。在这个不安当中「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不随所转,不随妄境所转,这个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我们刚开始学佛,只是对佛法一个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愿意去断恶、修善,断除一切身口的恶业,我们也愿意去修习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的善法。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种信心的支持而已,当然多一点惭愧,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是原封不动的,一点都没有改变。 换句话说我们刚刚学佛,我们这一念攀缘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被这个风,境界风一吹,也是东倒西歪的。别人赞叹我们,我们就欢喜;别人譭谤我们,我们内心就痛苦,一点都做不了主,就是这种境界,一点都没有念力,心中一点法宝都没有,还是随顺过去的烦恼而转的。我们有时候会再进一步,学佛久了以后,慢慢看到这个佛法道理,「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苦恼的境界,是我们的分别心生起的,所以我们会下定决心,来对治我们这一念分别心。 站在净土的角度来说,就是:深信切愿,执持名号。 你思惟这一切妄想过患,这一切的苦恼,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怎么知道呢?譬如说,你看富贵人家也是很苦恼,心里的负担,那种负担是超过那些平常人,那个心是不安的。贫穷是苦恼,富贵也是苦恼。换句话说,外在境界的丰富,是不能改变我们内心的痛苦,不可以!你一定要扣着烦恼去对治,否则你再大的福报,你的苦恼是依旧的,是依然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先抉择一个根本法宝,就是佛号,你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慢慢这个佛号在心中,经过你专一的安住、相续安住以后,它在你心中就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势力了。强大等流势力,你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能够转念念佛,有这个好处。 我们讲一个比喻说,一个人没有房子住,一个流浪汉。一个流浪汉有什么苦恼呢?那个地方又颳风下雨,到了山上住,又有毒蛇的危险,有种种的野兽的干扰,完全没有依止处。我们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后不同!就是你有一间房子住,太阳大你也不怕;下雨的时候你也不怕,你内心当中有一个住处,你心安,大家的环境差一点,无所谓。 为什么呢?你心中有一个法宝,能够安住你自己,能够有一个安心法门,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境界。就是你修行要能够得到自在,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对的!外面的修福给那一点福报,但是你要离苦得乐,这个还差的很远。所以 「不随所转」的根本,是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依止处,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能够转念念佛,就是转变你那一念躁动的心,使令它依止佛号而住,能有这种力量,这样子的时候,外面的纠缠,就是当下就是摆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二)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五)【讲义】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往生到净土还有没有第八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六)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一)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千万莫上邪魔外道的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 随机阅读
-
- 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一)【讲义】[未三破因空生]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六)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
-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六)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九)【讲义】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五)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五)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八)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八)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八)【讲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