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3>
1、楞严《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经第七处征心,套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妄识无处破妄识无处,处征七处征心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妄识无处68页,处征经文:【尔时阿难,心>因乞食次,楞严经历淫室,经第遭大幻术,套破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说:那个时候,就是入城乞食的时候,因为他不分贵贱,次第乞食,来到了淫室,也就是卖淫的地方,我们中国话叫做妓女户。 3、遭大幻术,这个“摩登伽”是母亲的名字,“摩登伽女”,中间如果加一个“之”,就更清楚了。摩登伽是母亲,之女就是她的女儿。这个摩登伽之女儿,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这个是外道的咒语。 4、摄入淫席,也就是摩登伽女的房间、寝室,【尔时即入城乞食时。因阿难欲学菩萨,等心乞食;】也就是平等心来乞这个食物。 5、【次即次第循乞,】不分贵贱,都给大家种福田的机会;但是,因为功夫不到,碰到了恶的因缘;但是,也是好的因缘。【经历淫女之室,遭遇大幻术【幻术者:寻常变化物像,虚幻咒术,】台湾尤其多。台湾这个道教的,或者是拜鬼神教的,这个符咒特别多。虚幻的咒术。 1、【今则迷惑于人,令人失性,】就是失去定力,原来有的定性失去了。【被其咒力所摄,不觉随从而已。】没有办法抗拒。 2、【彼之幻咒,能移日月堕地,能咒梵天使下,知非其余幻术可比,】表示这个咒语,外道的咒很厉害的。【故以大称。】还不是一般普通的咒,这个是大幻术,表示威力很强。【摩登伽:依《戒因缘经》,】翻译成中文叫做小家种,【翻小家种,】,【亦云下贱种,】因为是卖淫的,母亲是卖淫的,【是其母名。 3、女名钵吉蹄,此云本性,】中国话叫做本性,【谓虽堕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这个起教的因缘,我们还要感谢她,没有她爱上阿难,就没有这一部《楞严经》可听了,没有这个因缘;反正大家都是演戏的嘛。摩登伽女者,依母亲的名字来命的。 4、【依母彰名也。】就是用母亲的名字,印度都是这样子,不是用父亲的名字,就是用母亲的名字。【以娑毘迦罗三句:以用也;娑毘迦罗,】中国话叫做黄发外道,【此云黄发,】【亦云金头,】金色的头,【以发黄如金故,苦行外道名。】这个苦行有种种的苦行,这个苦行太多了,都是吃苦,而且那个苦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5、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无益的苦行当远离。【其咒称先梵天者:伪云,】“伪”就是不是实在的、骗人的。《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
七处征心?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随机阅读
-
-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如何修得三十二相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八)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严开示(十四)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三)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四)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