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自古以来,勿因小利古来的使人贤圣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勿因小利我们对我们的使人父母、祖先要孝顺,勿因小利也要把这一念的使人孝顺推广到其他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因小利我们对我们的使人子女要有慈爱之心,也把这一念慈爱之心推而广之,勿因小利一切的使人少年人都是自己的子女。这样的勿因小利心才能使家家孝顺父母,父母欢心。使人那我们这些后代侍奉双亲的勿因小利孝心才能得到安慰,那么父母教育子女的使人这个念头才能安乐。 如果不是勿因小利这个样子,你用一种不正当的方式,让父母子女形成了一种水火不兼容的关系,那让子女不孝、父母不慈,这样的一个过失可就太大了。 那么父子不和睦的原因,也有很多。要么是由于性格、语言的差异对峙,要么是由财产的问题。要么就是由于有继父、继母的问题,问题可能:他就有对子女哪个偏爱一点、哪个讨厌一点这样的私心;或者有正夫人生的儿子,有庶夫人——妾生的儿子,哪个薄、哪个厚一点的这种问题所导致的。那这些问题,大部分归结到一个利益问题。 「勿因小利」这个「小」,不仅仅是一点点锱铢必较的小,那就是纵使你所有的田产、所有的家宅来比较,较之于父子关系不和睦,都叫小。 所以我们说,使家庭的三种伦理关系调顺,是我们国学恢复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儒、佛圣人的教化,我们家庭关系很难搞好。很难搞好,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人。做丈夫的不知道怎么做丈夫;做妻子的不知道怎么做妻子;做子女的不知道怎么做子女。 刚刚有位居士,跟我谈她的女儿出走的问题。我看她作为母亲的心,已经操碎了。那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为什么会出走?这里面就涉及到教育问题。如果她稍微有点孝心,她怎么可能就这么随便出走呢?她这种行为,导致了她父母多么大的痛苦!她只要想到这一点,也不敢出走哇!但是这一点,她没有想到啊,没有人给她讲过。她就自我中心了,「我活得不开心,我到外面去呀!」所以这个教育实在太重要了! 很多做子女的怨恨他的父母,我常常看到。其实父母对他操碎了心,然而他都觉得他父母对他不好。「又不带我到那里去玩,又对我太严格,又经常怎么怎么……」殊不知——当然做父母的也确实可能教育的方法有问题,现在搞得一些子女对父母的那种反弹……其中有一个做女儿的就是,跟父母不讲话。这也很麻烦吶!你说十天、八天不讲话可以,那么一年、两年、三年在家里不跟你讲话,那你就没辙了。那父母就很痛苦啊!这就是家庭关系搞不好。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呀,双方都在痛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如梦如幻的修学
- 净慧老和尚:这些都和人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七)【注释】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七)万法一如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六)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四)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 终日在妄之性灵,即终日恆真之性灵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六)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随机阅读
-
-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 印光大师:程朱所说之致与格,万不可依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八)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六)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
- 共读楞伽开示(十三)四门名相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九)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 共读楞伽开示(六)性相圆融不二 本不冲突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四)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 破地狱的偈
- 千万不要随便给别人提建议
- 别再说你努力,你那只是瞎忙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一)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