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程朱所说之致与格,万不可依
1、印光印光大师:程朱所说之致与格。大师复慧导居士书,程朱即杨汉公,所说 2、万不可依手书所经历处,印光均得吉人照应,大师乃三宝加被之所致。程朱末后所说道理以谦为诚意之诀,所说乃为上根人说则可。万不可依若对上中下一切人说,印光则当以致知格物,大师为契理契机之至论。程朱来信尽知。所说 3、所经历的各处,全都得到吉人的照应,正是三宝加被的结果。最后所说的道理以“谦”为诚意的要诀,这对上根人说是可以的。如果对上、中、下根一切人都来说,就应当以致知、格物,来作为契理、契机的至论。程朱所说之致与格。 4、须知此致知与格物,乃希圣希贤之根本。以知见一偏,即不能诚意。而知见之偏,由心中有偏私之人欲。 5、格除此偏私之人欲,知见自得其正。二程,程颢、程颐,朱熹所说的“致”与“格”,千万不可以依从。必须知道这个致知与格物,是仰慕效法圣贤的根本。因为知见一偏,就不能诚意了。 1、而知见的偏离,正是由于心中有偏私的人欲。格除这个偏私的人欲,知见自然就归于正确了。知见正,而意诚,心正真学问,不必在玄妙上显。但令一切人,识得下手处,自可欣欣相从知见正了,就会意诚,心正真学问,不必在谈玄说妙上显现。 2、只要令一切人,认清楚下手的地方,大家自然就会欢喜踊跃地跟着做了。以下省略,[1]【格物致知】格物: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致知: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4、明王阳明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印祖《复念佛居士书》中解释格物致知为:“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5、”“以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极省力,极简便,举念即得之法。弃之不讲,令人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期诚意正心者,则举世难得其人矣。印光大师:程朱所说之致与格,万不可依万不可依
印光大师:程朱所说之致与格,万不可依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六)【讲义】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之法,全是自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随机阅读
-
-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如果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五)【讲义】辰二众生相续(分三) 已初六妄成就 二四生感应 三结成相续 今初
- 共读楞伽开示1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六)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 我想学佛,但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四)【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七)【义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